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石笋行”是题目,全诗共四句,每句都包含一个关键词。第一句“石笋”指石笋,第二句“君不见”表明诗人在抒发感慨,第三句“苔藓蚀尽波涛痕”,表现了石笋的古老、苍古和历经沧桑,第四句“此事恍惚难明论”,表现出作者对于石笋的疑惑与不解。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见益州城西门,陌上两棵高高的石笋吗?自古以来人们相传它是海眼,经过苔藓侵蚀,海水的波涛已经荡然无存。
雨多的时候常常发出瑟瑟的声音,这件事让人感到恍惚难解。恐怕这是从前卿相的坟墓,竖立石头作为标志,如今仍然保存着。
可惜的是世俗总是喜欢蒙蔽,也如同小臣讨好至尊。政治教化错迕失去大体,坐视朝政倾危却得到厚恩。
唉,那些石笋擅用了虚名,后来的人还不认识它就像骏马奔跑。安得有勇士能抛掷到天外,使人不怀疑见到它的本来面目。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成都武侯祠内一石笋而作。诗人通过对该石笋的描写,表达自己对于当时政治的不满。
首句写石笋,二句写石笋之来历。石笋是蜀都著名的景点,也是当地人民心中的一块宝地。石笋的来历据说是古代一位贤臣的墓穴,他生前为民请命,死后百姓怀念他而立碑纪念。诗人通过这一传说表达了对那位贤臣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三句写石笋的现状,四句写对石笋的疑惑。由于石笋被苔藓侵蚀,所以现在只剩下了石笋的根部,而波涛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无奈之感。
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的失望和批判。他感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混乱不堪,使得那些有功之臣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同时,他也批评了当时的统治者一味追求享乐、不重视民生的态度。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同时,它还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