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诗句】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译文】
君可见到秦朝时蜀地的太守,在石头上雕刻了三头犀牛。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厌胜之法可以阻止水流,可是天生的江水还是向东流淌。
蜀人一直以犀牛为骄傲,这种骄傲持续了一千年。洪水泛滥却无法靠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地区的灾害损害了百姓的生活,此事可能会让神灵感到羞愧。依靠堤防和人力来抵抗洪水,像高大的树木和石头一样抵挡着秋天的清凉。
古代的君王都遵循正确的方法治理国家,那么鬼神又怎能参与人的谋划?唉,那三头犀牛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在长江里留下了缺憾。
只见自然之气总是能保持和谐,它自己就能抵御洪流,让灾难消失。如果能有勇敢的将士,举起大旗,再次恢复河山,平息水患,那该多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兼咏物诗,通过咏古赞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人民安危的思考和关切。首句“君不见秦时蜀太守”,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历史上的蜀地曾经有一位英勇的太守,他利用石头雕刻犀牛来阻止江水向东流,这象征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
第二句“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诗人感叹即使有厌胜之法也难以改变江水的自然流向,暗喻了历史的变迁和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第三句“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描述了蜀地人民对太守的赞美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洪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困扰。这里的“张仪”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张仪,诗人在这里用其名字来比喻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人。
第四句“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指出了洪水灾害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甚至可能让神灵为之羞愧。这里的“神羞”意味着神灵也会因为这样的灾难而感到羞耻。
第五至六句“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诗人通过描写人们借助堤防和木石的力量来抵抗洪水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暗示了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
最后两句“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强调了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理念是正确的,鬼神又怎能干预人间的事务呢?诗人通过对古人智慧的赞美,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