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轩皇息战威,万方无复事戎衣。
却教孙子藏兵法,空把文章向礼闱。
【注释】:
- 自说轩皇息战威,万方无复事戎衣。
- 却教孙子藏兵法,空把文章向礼闱。
- 关键词:轩皇、息战威、戎衣、孙子、兵法、文章、礼闱
赏析:
这首诗是送孙尧夫赴举的诗。孙尧夫在诗中表达了他的志愿和志向。他希望以文才参加科举考试,而不是依靠武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孙子的期望,希望他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兵法的智慧。
诗人以“自说轩皇息战威”开篇,意指他自己像周代的黄帝一样,能够平息战争,使天下太平。这里的“轩皇”指的是黄帝,一个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的历史人物。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强调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来达到和平的目的。接着,“万方无复事戎衣”,意味着在他的治理下,各地不再需要军队来保卫国家。这表明了诗人对于治理国家的设想,即通过文治而非武力来实现国家的安定。
“却教孙子藏兵法”一句,则转向了对孙子的期待。孙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其《孙子兵法》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战略著作之一。诗人期望孙子能够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的智慧,将其运用到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中,以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目的。这里的“却教”可以理解为“反而教导”、“特意教导”,表达了诗人对孙子的信任和期待。
“空把文章向礼闱”,则是对诗歌本身的评价。这里所说的“文章”既是指诗作,也泛指文化、文学等艺术形式。而“礼闱”则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环节,考生需要将他们的诗文提交给考官评审,以决定是否录取。诗人认为孙尧夫的文章虽好,但在科举考试中可能无法得到重视,因为考试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而非诗文本身。这反映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局限性的认识和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孙尧夫的期望和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政治理想和个人抱负的思考。他既寄望孙尧夫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智慧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又批评了科举制度可能带来的偏颇和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