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杼声繁萤影多,江边秋兴独难过。
云遮月桂几枝恨,烟罩渔舟一曲歌。
难世斯人虽隐遁,明时公道复如何。
陶家壁上精灵物,风雨未来终是梭。

【注释】

促杼声:纺织机的声音。萤:虫名,又名“夜光”、“宵烛”。秋兴多:秋天的景色使人感慨。月桂:指月亮。几枝:几许。云遮月桂:云遮住月亮(暗指政治黑暗)。烟罩渔舟:笼罩在烟雾之中的渔舟。一曲歌:唱着一首歌。难世斯人:乱世中的人。虽隐遁:尽管隐居。明时公道:清明的政治时代。复如何:又怎么样。陶家:这里指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诗人、文学家。精灵物:灵动的物体。风雨未来终是梭:风雨尚未来临,纺车仍在转动。

【赏析】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叙事,尾联议论。全诗以写景起,以议论结,中间两联以抒情为主,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政治时代的向往之情。

首联“促杼声繁萤影多”,写秋江夜色,渲染了一种幽清寂寥的氛围;“云遮月桂”一句暗喻黑暗的社会现实。“萤”即“萤火”,“萤火”本就稀少,再加上“云遮月桂”,其数量更显得少。作者用“多”“少”对比,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颔联“烟罩渔舟一曲歌”与首联相应,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幽清寂寥的氛围,也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诗人把渔舟比作“精灵物”,既写出了渔夫们高超的技艺,又突出了他们的勤劳朴实的性格特征。

颈联“难世斯人虽隐遁,明时公道复如何”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不平。“难世斯人”,指诗人自己;“隐遁”,指退居田园,远离尘嚣;“明时”,指清明的时代;“公道”,即正义,指政治清明、法律健全。“虽隐遁”,表明诗人并不满足于退居田园的生活,而是希望有所作为;“复如何”,表示诗人对于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不平。

尾联“陶家壁上精灵物,风雨未来终是梭”,以陶家的壁挂来比喻自己的抱负,寄托自己对于未来的憧憬。“风雨未来”,意味着政治黑暗,没有出路。“终是梭”,意思是虽然有理想,却无法实现。

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