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
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
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
何日纡真果,还来入帝乡。
诗句释义与赏析如下:
“三乘归净域”意味着三位高僧(沙门)乘坐的三辆车都返回到了净化的地方,这可能指的是佛教的净土宗,强调心灵的纯净和解脱。这里的“净域”通常指一个理想的、清净的世界,是佛教徒向往的精神归宿。
“万骑饯通庄”描绘了成千上万的骑兵在通往通庄的路上为三位高僧饯行,表达了人们对他们回归的热烈欢迎和尊重。这里的“万骑”不仅形容了人数之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和庄严性。
第三句“就日离亭近”中,“就日”意味着随着太阳的移动而逐渐接近,“离亭近”则表明他们即将离开亭子,进入更远的地方。这里的“就日”和“离亭近”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和旅途的开始。
第四句“弥天别路长”中的“弥天”形容道路之长,几乎看不到尽头,“别路长”则进一步突出了旅途的遥远和艰难。这句话反映了对三位高僧远行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的认识。
“荆南旋杖钵”中的“荆南”指的是荆州地区,“旋杖钵”意味着他们可能在荆州停留后,带着佛钵(即用于施舍的物品)返回。这里可能是对他们修行和教化众生的一种形象描述。
第五句“渭北限津梁”中的“渭北”指的是陕西的渭河流域,“限津梁”可能指的是他们在渭河以北的地区设立了桥梁或渡口,方便信徒过河朝拜。
第六句“何日纡真果”,表达了三位高僧对未来修行成果的期望,“纡真果”可能是指通过修行达到真正的精神成就。
第七句“还来入帝乡”,最后的这句诗表明他们希望能够回到大唐帝国的中心地带,即长安,继续他们的宗教活动和教化使命。
《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这首诗通过对三位高僧回归的描述,展示了唐朝时期宗教信仰和文化交融的社会风貌。同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平仄声调、押韵、对仗等,体现了唐代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