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
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
亭宇清无比,溪山画不如。
嘉宾能啸咏,宫妓巧妆梳。
逐日愁皆碎,随时醉有馀。
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
趣向人皆异,贤豪莫笑渠。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
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
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
亭宇清无比,溪山画不如。
嘉宾能啸咏,宫妓巧妆梳。
逐日愁皆碎,随时醉有馀。
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
趣向人皆异,贤豪莫笑渠。
注释:
使君:指地方长官。四十四:年龄。两佩左铜鱼:佩戴的铜鱼是古代官员的装饰品。左铜鱼表示地位较低。
为吏:做官。非循吏:不是清廉守法的官吏。论书:讨论书法。读底书:研究书法的理论和技巧。
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傍晚时分,花儿盛开,颜色鲜红鲜艳;树叶茂盛,呈现出绿色的阴凉。
亭宇:指亭台楼阁。清无比:清洁得无与伦比。溪山:指的是自然山水。画不如:比画逊色。
嘉宾能啸咏,宫妓巧妆梳:宾客能吟诗作对,宫女则擅长梳妆打扮。啸咏:吟唱诗歌。
逐日愁皆碎,随时醉有馀:随着时间的流逝,忧愁也随之消散;随着季节的变化,醉酒成为常态。
偃须:这里指隐居的人,不必为官。五鼎:古代一种烹饪器具,用来煮肉,象征富贵。陶: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
趣向:情趣所在。人皆异:与众不同。贤豪:杰出的人物。莫笑渠:不嘲笑他。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池州任上期间,通过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官职和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不满。”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诗人自称为”使君”,暗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两佩左铜鱼”则表明了诗人的官职并非高贵。”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诗人自诩为”非循吏”,即不是那种只会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官吏,而是有着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人。”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淡泊,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喜爱。
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这首诗的重要内容。”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既表现了诗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此外,”亭宇清无比,溪山画不如”,诗人将池州的自然环境与名画相比拟,进一步凸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主题。”逐日愁皆碎,随时醉有馀”,诗人以酒解忧,表达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诗人以隐居为乐,表现出他对隐逸生活的执着追求。而”趣向人皆异,贤豪莫笑渠”,诗人则自信地宣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即使面对他人的嘲笑和不理解也不会改变。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是一首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厌倦、对自然美景赞美、对隐逸生活向往的作品。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