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𢸧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解析】

1.“重阳”句:重阳节有登高之习。“上古台”指传说中的尧舜禹等圣君的陵墓,这里借指朝廷,即作者所处的朝廷。“乱时”句:唐末天下大乱,菊花开是重阳节,但国事日非,无人欣赏菊花。“牢锁”句:形容自己年老体衰、官位低下。“争知”句:争知,怎知,意思是不知道这荒草野冢中埋着的是谁?“大家”句:大家拍手高声唱,表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希望重振朝纲。“日未沈山”句:夕阳还未下山,不要急着回去,要与大家一起高歌。“大家”一句为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2.译文:重阳节登上高高的古台,乱世谁见菊花开放?偷𢸧白发真可笑,牢狱囚禁真可悲。少年都老了,不知那荒坟不荣华。大家一起拍手高声唱,太阳还未下山就回去吧。

赏析:《感遇》三十八首,这是其中的第六十四首。《感遇》是一首五律,共三十八首,每首都以“感遇”二字冠首,内容多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和悲愤之情。此篇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诗人身处乱世,目睹国运衰微,深感忧虑,因而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第一联:“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诗人登上重阳台极目四望,但所见只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没有人能赏识菊花之美。“乱时”,指安史之乱。诗人感叹在动乱之时,无人能赏识菊花之美。“乱”字点明了时局动荡不安。“谁见”一词写出了诗人的失望与无奈。“秋菊”是古人常吟咏之物,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品质。然而在战乱年代,这种品质反而成为人们所不屑一顾的东西,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第二联:“偷𢸧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偷𢸧白发”是指年老之人头发斑白。“牢锁黄金”则是指被朝廷束缚住了手脚的人。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悲愤。“真堪笑”“实可哀”,这两个词都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真堪笑”是指那些年老之人头发斑白,而自己却只能困守在京城之中,无法自由地施展抱负;“实可哀”是指那些被朝廷束缚住了手脚的人,他们的命运也让人感到悲哀。这两个典故都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三联:“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有个少年”是指那些年轻人,他们年轻力壮,本应该为国家建功立业;然而现在他们都已经老去,却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争知”是指不知道的意思。“荒冢”则是指坟墓。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语来表达对年轻人的惋惜之情。他希望他们能够珍惜时光,奋发向前,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一句:“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大家拍手”指的是众人一起欢声笑语地唱歌;“高声唱”则是表示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信心。“日未沈山”是指天色尚早,太阳还没有落山;“且莫回”则是表示大家都留下来一起歌唱,不要急着回家。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他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时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人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结合古代典故和现代情境,创作出了一首富有哲理性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