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村叟年老,居处破败,但并不伤其灵魂;颔联以“寨木无桑柘”,暗喻乡兵之祸,“为著乡兵绝子孙”即指此;颈联写平宁之时,州县安存,百姓不遭侵扰;末联写鸡犬星散,独倚门而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译文:
战乱之后我逢见了一位老人,他居住在破旧的老屋里。老屋里没有什么可以供你伤心的事情。因为这里没有桑树和柘树,所以没有可供你采摘的桑葚和柘果。由于这里的村民被征召为乡兵,所以没有子孙后代可传。现在,我们又恢复到以前那样平静安宁的时候,不再有赋税徭役之苦了。虽然现在州县官员仍然在任职,但是人民还是得以安居乐业,并没有遭受到什么灾难或迫害。可是,现在的村庄已经没有了人烟,只剩下一些鸡犬在四处游荡。傍晚时分,我独自坐在门前,望着西边落日余晖中那片孤零零的山岭发呆。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战乱后百姓生活苦难的长篇五言古诗。诗中反映了作者在战乱后所遇到的一位村叟的情况。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位村叟是生活在一个十分贫困的破败村落里的老人。他住在一座破败的茅草屋中,屋内一无所有。然而,这并没有使这个老人感到伤心,反而使他显得格外地精神焕发。
第二句“村中何事不伤魂”,意思是说,村里什么事情都不足以让他感到悲伤。这句诗表面上似乎是在说村中的人们,实际上却是在说自己的处境。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和平的无限渴望。
第三句“因供寨木无桑柘”,意思是说,没有桑树和柘树,所以没有可供采摘的桑葚和柘果。这一句看似是在描写村中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在暗示村中缺乏生活必需品。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于和平的向往。
第四句“为著乡兵绝子孙”,意思是说,由于这里的村民被征召为乡兵,所以没有子孙后代可传。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的深深忧虑。
第五句“还似平宁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意思是说,现在虽然恢复了以前的平静安宁状态,不再有赋税徭役之苦,但是人民依然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或迫害。这里的“还”字,既是指恢复原来的平静状态,也是在比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已经愈合。
第六句“至于鸡犬皆星散”,意思是说,现在连村子里的家畜家禽也都四散逃开了。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荒凉萧条的景象,让人不禁联想到战乱后的惨状。
最后两句“日落前山独倚门”,意思是说,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坐在门前,看着西边落日余晖中那片孤零零的山岭发呆。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无助的老者的形象,让人不禁感受到他的无奈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