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时复过荒郊,来到君家不忍抛。
每见苦心修好事,未尝开口怨平交。
一溪寒色渔收网,半树斜阳鸟傍巢。
必若天工主人事,肯交吾子委衡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下面是逐句释义:
杖藜时复过荒郊——拄着拐杖不时地回到荒凉的原野上。杖藜:拄杖,这里指老人。
来到君家不忍抛——走到你家不忍心离开。君家:你的家,指对方家。
每见苦心修好事,未尝开口怨平交——每次见到你费尽心思做好事,没有抱怨过你们交往。苦心:用尽心机,形容用心良苦。
一溪寒色渔收网,半树斜阳鸟傍巢——一条小溪映着夕阳的寒色,渔民们开始收起渔网;一只只小鸟在半树之上栖息,准备夜晚来临。
必若天工主人事,肯交吾子委衡茅——如果这是上天安排的,我怎敢拒绝与你结交呢?衡茅:简陋的房子,泛指房屋或住宅。
译文:
杖藜(拄杖)时常经过荒野,来到你家不忍心离开。
每次看见你费尽心思做好事,没有抱怨过你们交往。
一溪映着夕阳寒色,渔人正在收网;半树斜阳之下,鸟儿准备栖息。
如果这是上天安排,我怎敢拒绝与你结交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诗中通过描述自己行走在荒郊野外的情景,以及与朋友之间的交往,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真诚相待的友情境界。特别是“未尝开口怨平交”一句,深刻体现了友情中的宽容和理解。此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整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展示了他对朋友之间真挚感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