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
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
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
栖食更如此,馀非凤所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要求考生对诗歌中的每一句进行解读,并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分析。然后分析诗歌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最后分析诗歌的意境。

桐竹赠张燕公:桐树和竹子都是树木,这里借指朋友。青桐,一种青色的梧桐树。“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写桐树和竹子生长的方位,北边种的是青桐,南边种的却是绿竹,这两句是说:北方长的是青桐树,南方长的是绿竹。

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竹林,指的是郁郁葱葱的竹林;君,你;“竹林君早爱”是说竹子很早就被喜欢了,“我”就是作者自己。“桐树我初贪”是说自己开始时对梧桐树也有些喜爱。

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比喻人有德才而不骄傲自满。凤,凤凰;栖,栖息;不愧,没有惭愧的意思;“凤食竹何惭”是说凤凰吃竹子,有什么可惭愧的呢?

栖食更如此,馀非凤所堪。“栖食更如此,馀非凤所堪”意思是凤凰吃竹子,没有什么可惭愧的,那么,其他人就不能像凤凰那样去生活吗?“余”是诗人自称。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桐与竹的地理位置,后四句写桐与竹的品格特点。桐与竹都是人们喜爱之物,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桐树高大,而竹子却细长挺拔;竹子虽矮,但它的节节向上,直入云霄;竹子虽瘦,但它的叶茂枝繁,生机勃勃。因此,在诗人看来,桐与竹各有所长。首联就指出了这一点:“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这是诗人对桐树和竹子生长位置的描写。诗人用“青”“绿”二字来描绘竹子和梧桐树的颜色,使它们显得更加鲜亮、生动。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既写出了桐树和竹子生长的位置,又写出了它们的生长环境——无论是北边的青桐还是南边的绿竹都生长在山野之间,这就进一步衬托出它们的高洁品质。

颔联紧承颈联,从不同角度来写桐树和竹子的特点。诗人用两个比喻来说明自己对桐树和竹子的喜爱:“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这里的“君”字是对对方的尊称,也是诗人自谦之词。“竹林君早爱”是说竹子很早就被喜欢了;“桐树我初贪”则说明自己开始时对梧桐树也有些喜爱。诗人在这里以竹子为喻,说明了自己对竹子的喜爱之情:竹子虽然不高大,但却有着坚韧顽强、不畏艰难的性格;竹子虽然不华丽,但却有着清雅脱俗、高洁的品质。这些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颈联紧承颔联,从不同角度来写梧桐树和竹子的特点。“凤栖桐不愧”,是说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不配的;“凤食竹何惭”,则是说凤凰吃竹子,又有什么可惭愧的呢。诗人在这里用凤凰来比梧桐树和竹子,进一步强调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尾联紧承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梧桐树和竹子的特点。“栖食更如此,馀非凤所堪”,意思是说:凤凰吃竹子,并没有什么可惭愧的,那么,其他人就不能像凤凰那样去生活吗?“余”是诗人自称。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其他事物的不屑一顾,认为只有梧桐树和竹子才是值得自己效仿的榜样。

此诗通过对桐树和竹子的描写,赞美了这两种植物的高洁品质和坚韧性格。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要像梧桐树一样傲然挺立、不屈不挠;要像竹子一样清雅脱俗、高洁无瑕。

【答案】

译文:

北面种着苍翠的梧桐(青桐),南面种着修长的竹林。

竹林早就被喜欢了,而我起初也喜欢梧桐。

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不会羞愧,凤凰啄食竹子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像凤凰一样生活更合适,其他的就不适合了。

赏析:

《桐竹赠张燕公》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全诗四段,每段四句,每段由两小联组成。前两小联写桐树和竹子的生长位置,后两小联写桐树和竹子的品格特点。

首联“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交代了桐树和竹子生长的具体位置。诗人将桐树和竹子分别置于北方和南方,意在说明它们各得其所。北方种青桐,因为北方寒冷、干旱、贫瘠,而青桐耐寒耐旱、生命力强,所以适宜于在北方生长。同样地,南方种绿竹,因为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绿竹能够很好地适应这样的气候条件。

颔联“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点出了自己对竹林和梧桐树的喜爱。竹林生长于山间林下,四季常青,给人以清凉之感,而且竹子生长迅速、节节攀升,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梧桐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树干笔直、果实累累,给人以壮美之感。诗人之所以喜欢这两种植物,不仅因为它们的外在特征,更在于它们的内在品质。

颈联“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表明自己欣赏这两种植物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凤凰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它选择栖息在梧桐树之上并不感到羞耻或惭愧,因为它能够很好地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凤凰啄食竹子也毫不觉得羞耻或惭愧,因为竹子本身也具有高尚的品质。

尾联“栖食更如此,馀非凤所堪”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两种植物的赞赏之情。凤凰能够很好地适应梧桐树的生活环境和竹子的生活习性,而自己与之相比就显得逊色多了。因此,要想成为像凤凰那样的高贵生物,就必须像这两种植物一样拥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修养。

此诗通过赞美梧桐树和竹子的品质和内在价值,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其高雅的审美品位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