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柳色朝朝新,念尔今为江上人。
穆陵关带清风远,彭蠡湖连芳草春。
泊舟借问西林寺,晓听猿声在山翠。
浔阳北望鸿雁回,湓水东流客心醉。
须知圣代举贤良,不使遗才滞一方。
应见鄱阳虎符守,思归共指白云乡。
【注释】
①从弟:兄弟排行的第二个弟弟。
②穆陵关: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为大别山与桐城、庐江之间的分界处。
③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
④西林寺:即西林寺塔。
⑤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
⑥湓水:即湓江。东流至浔阳入长江。白居易《湓浦口》诗:“夜听猿声到三更,又闻渔唱起沧浪。”
【译文】
长安城门外,柳色朝朝新绿,你如今却成了江湖上的人。
穆陵关外,清风徐来,彭蠡湖畔芳草萋萋春意正浓。
泊船于西林寺,借问西林寺何时修建的?晨曦中听到猿声悠扬,映衬着山林翠绿。
遥望浔阳北岸雁群飞回,湓水向东奔腾如酒,令人陶醉不已。
要知道圣代举贤良,不会让有才能的人滞留在一个地方。
应当看到鄱阳郡虎符守刘太守,我思归共指白云乡。
【赏析】
《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当时,诗人任江州司马(后改授太子左赞善大夫),从弟是作者的堂兄,名不详。刘太守是鄱阳太守,在位年月未详。这是一首饯行词,表达了诗人对从弟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对他的良好祝愿。
“都门柳色朝朝新”,写从弟远别长安,踏上宦游之路,长安城的柳色依然葱茏,而此时从弟已是江上之人了。这里用一个“新”字,既点出了季节时令,也暗示了长安与从弟离别之久和长安城中人事沧桑的变化。
接着以“念尔今为江上人”一句,直接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表达出一种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从弟远游他乡,自己心中当然十分惦念,但这种思念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
“穆陵关带清风远,彭蠡湖连芳草春”二句,描绘从弟所去之地的自然风光。穆陵关,在今安徽六安北,大别山与桐城、庐江之间。彭蠡湖,今江西省鄱阳湖。从弟将去的地方,地势险要,自然风光优美;从弟将去的地方,地处长江中下游,春暖花开,一派生机。
“泊舟借问西林寺,晓听猿声在山翠。”写从弟来到西林寺,诗人便前去拜访。诗人在西林寺停留,早晨听到了猿啼声,那声音仿佛在山间缭绕回荡。猿啼声清脆悦耳,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浔阳北望鸿雁回,湓水东流客心醉”二句,写从弟离开之后,诗人独自在浔阳北岸望着归来的大雁,湓水东流不息,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大雁南归,引起诗人无限感慨:时光易逝,光阴荏苒,岁月蹉跎!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得迷惘起来。
“须知圣代举贤良,不使遗才滞一方。”诗人劝慰从弟说:要知道当今圣明天子重用贤人啊!不会让有才能的人滞留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从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从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尽忠。
“应见鄱阳虎符守,思归共指白云乡”。诗人想象着从弟到任后的情景:当刘太守手持虎符,威风凛凛地坐在官衙里时,诗人一定会想到从弟在那里任职,两人相约到白云之乡去隐居。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从弟的期望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