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道士餐柏实,居处三花对石室。
心穷伏火阳精丹,口诵淮王万毕术。
自言神诀不可求,我师闻之玄圃游。
出入彤庭佩金印,承恩赫赫如王侯。
双峰树下曾受业,应传肘后长生法。
吾闻仙地多后身,安知不是具茨人。
玉膏清泠瀑泉水,白云溪中日方此。
后今不见数十年,鬓发颜容只如是。
先生舍我欲何归,竹杖黄裳登翠微。
当有岩前白蝙蝠,迎君日暮双来飞。

【注释】:

  1. 嵩阳:指河南登封嵩山。嵩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道教名山之一,有“天下名山”之誉,素有”中岳独秀”、”天下第一山”之称,主峰太室山为中原最高峰。
  2. 柏实:柏子仁,一种中药,可食,也可入药。
  3. 三花:三株花,这里指的是嵩山上的三座山峰,即少室山、太室山和少阳山。
  4. 对石室:对着石头建造的房屋或洞府。
  5. 伏火:炼丹时的一种手段,将金属放入高温下使其熔化,然后冷却凝固,形成金液。
  6. 淮王:即淮南王,西汉时期的一位王爷。
  7. 万毕术:指各种复杂的法术或者技能。
  8. 玄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在昆仑山下,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9. 彤庭:皇宫中的红色宫殿。
  10. 佩金印:佩戴金制的印章,表示尊贵。
  11. 具茨人:指具有神奇力量的仙人。
  12. 玉膏:一种矿物,产于山东泰山一带,古人认为服食可以益寿延年。
  13. 清泠瀑泉:清澈冰凉的瀑布。
  14. 白云溪:指一条流经嵩山的溪水。日方此:太阳正在这地方。
  15. 白蝙蝠:白蝙蝠是一种传说中会报晓的鸟。
    【赏析】:
    《送王道士还山》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写王道士归山,表现了作者对王的尊敬及羡慕之情。全诗以对话形式展开,生动地描绘出王道士与李贺之间的友谊以及王道士超凡脱俗的形象。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对王的思念之情。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它分为四节,每节均由若干句子构成。首节描述了王道士在嵩山修行的情景,以及他对炼丹术的痴迷;次节则描绘了王道士与李贺的深厚友谊;第三节展现了王道士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身份;最后一节则是王道士告别时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这种结构使整首诗显得紧凑而富有层次感。

我们将逐句解读这首诗。首节“嵩阳道士餐柏实,居处三花对石室”,描述了王道士在嵩山修炼的场景。他吃柏实、居处三花对石室,体现了他的虔诚和坚韧。第二节“心穷伏火阳精丹,口诵淮王万毕术”,则进一步描绘了他修炼的艰难和努力。这两句不仅展示了王道士的刻苦修炼,也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第三节“自言神诀不可求,我师闻之玄圃游”,则展现了王道士的神秘气质和身份地位。他自称无法求得神诀,但他的老师却听说他去过了神秘的玄圃。这里的玄圃,无疑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让人联想到神仙居住之所。这一节充满了奇幻色彩。

最后一节“出入彤庭佩金印,承恩赫赫如王侯”,则是对王道士身份地位的再次肯定。他出入于皇帝的宫廷之中,佩戴着金印,享受着极高的荣耀和尊重。这里的彤庭、玉膏清泠瀑泉水、白云溪等意象都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技艺高超的道士形象。同时,诗人通过对王道士的描绘,也展现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唐代道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