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紫绶有光辉,不二心观似草衣。
尘劫自营还自坏,禅门无住亦无归。
松根穴蚁通山远,塔顶巢禽见海微。
每话南游偏起念,五峰波上入船扉。
注释:
紫绶:指紫色的官服。
不二心观:指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心观。
尘劫:指世间的纷扰和苦难。
禅门:禅宗寺院或僧侣。
松根穴蚁通山远:比喻禅师在深山中与世隔绝,不受世俗纷扰。
塔顶巢禽见海微:比喻禅师超然物外,不受外界事物干扰。
五峰波上入船扉:意指诗人每次南游时,总会想起禅师的话,如入无门之境。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赠给严律禅师的诗,表达了他对禅师的敬仰和对禅宗的理解。
首句“人言紫绶有光辉”,用紫绶比喻禅师的身份和地位,强调其非凡的地位和影响力。紫绶是古代官员的官服,象征着尊贵和权力,而禅师却能超越这些束缚,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第二句“不二心观似草衣”,则是对禅师内心世界的描述。不二心观是一种修行方法,即不被一切所迷惑,达到一种清净、宁静的境界。禅师的内心如同草衣一般朴素无华,却蕴含着深邃的智慧。
第三句“尘劫自营还自坏”,表达了禅师对世间纷扰的看法。他认为尘世间的种种纷争和苦难都是自作自受,无法摆脱。因此,他选择离开喧嚣的世界,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进行修行。这里的尘劫,可以理解为世间的纷扰和苦难;自营,则是指自我修行、修身养性的过程;自坏,则是指通过自我修行,逐渐摆脱了尘世间的纷争和苦难。
第四句“禅门无住亦无归”,进一步强调了禅师的修行理念。他认为禅宗的核心不在于追求某种外在的东西,而在于内心的修行和悟道。禅门,即禅宗的门径;无住,意味着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亦无归,则是指禅宗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脱自己,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第五句“松根穴蚁通山远”,以松树根部的蚂蚁为例,形象地描绘了禅师的修行状态。松树根部的蚂蚁虽然生活在山下,但却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山林之间,不受任何限制。这种修行状态体现了禅师对于物质世界的超脱和独立。
第六句“塔顶巢禽见海微”,则进一步描述了禅师的修行境界。塔顶的巢禽虽然能够看到大海的广阔和美丽,但它们并不会因此而迷失方向或被外界事物所诱惑。这是因为它们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和影响。
最后一句“每话南游偏起念,五峰波上入船扉”,则是诗人对自己南游时的回忆。每当他提起南游之事,总是会想起禅师的话,仿佛那些美好的时光又在眼前浮现。然而,当他站在五峰之上,看着波涛汹涌的江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像禅师那样超然物外?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禅师深深的敬意和钦佩之情。他通过对禅师的赞美和描述,展现了禅师的非凡智慧、高尚品德和卓越修行。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表达了自己对于禅宗修行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