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蛮破虏汉功臣,提剑归来万里身。
笑倚凌烟金柱看,形容憔悴老于真。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七言律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令狐相公的一生,抒发了对历史兴衰、人生荣辱的感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征蛮破虏汉功臣,提剑归来万里身。”意思是说,令狐相公曾率领大军出征,征服蛮夷,扫平敌寇,成为一代名将,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年老体衰,从军多年,终因劳累过度而病倒。这里“征蛮”是指平定吐蕃叛乱;“破虏”是指平定南诏叛乱。《旧唐书·令狐楚传》记载:唐朝贞元三年(787年),吐蕃赞普上书皇帝说:吐蕃与大唐和好,但唐朝却派来使者侮辱吐蕃,这等于把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断送了。因此,吐蕃准备发兵攻打大唐,请求皇上发兵援助。当时,朝廷大臣都认为吐蕃是小国,不值得出兵相救。只有宰相令狐楚认为吐蕃是我国的邻国,如果让吐蕃进犯,就会危及大唐的安全,于是上奏皇上,请求发兵援助。不久,吐蕃果然进犯边关,唐朝军队战败。唐朝派大将郭子仪率兵援救。郭子仪领兵到达青海,吐蕃军队已经退去,只留下吐蕃使者仍在边境徘徊。郭子仪派人送去诏书,要吐蕃撤兵回国。吐蕃使者回到长安向赞普报告此事,赞普十分生气。吐蕃赞普派遣使者到唐朝,要求唐朝赔偿损失,并索取大量的财物和美女。唐朝大臣们商议后决定:以金银珠宝、丝绸等物贿赂吐蕃使者。吐蕃使者高兴地接受了贿赂,带着财宝离开了长安。令狐楚被贬为太子少傅。第二年(788年)春,吐蕃赞普再次派遣使者来到长安。令狐楚请求皇上亲自接见吐蕃使者,并请皇上派兵援助吐蕃平息内乱。唐穆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兵前往救援吐蕃。吐蕃看到唐朝派来的军队势大,不敢再进犯边疆了,只好退回国内,吐蕃的内乱才平息下来。令狐相公就是在此事件中立功的功臣。

“笑倚凌烟金柱看,形容憔悴老于真。”意思是说,令狐相公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因年迈多病,身体衰弱。现在,他在病榻上倚着金柱子看着《凌烟阁功臣图》,不禁感叹自己当年英姿勃发、威风凛凛的样子如今变得形容枯槁、老态龙钟了。“凌烟阁功臣图”,即唐太宗李世民绘写的功臣画像,用以表彰功臣的功绩。“凌烟阁”是唐太宗为表彰有功之臣而建的一座楼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凌烟阁位于宫城北门宣阳门内道左之崇训坊内。它由三座建筑组成,分别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这些功臣都是唐初开国时的著名将领。他们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因而受到太宗的褒奖。令狐相公年轻时就跟随唐太宗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官至宰相。他曾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主持编纂《晋书》、《五代史》,还曾参与编写《氏族要览》。令狐相公一生勤奋学习,博学多才,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令狐楚所作的一首咏史诗。全诗通过对令狐相公一生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和人生荣辱的深刻认识。

首联“征蛮破虏汉功臣”,点出了令狐相公的功绩是在平定蛮夷、扫平敌寇的基础上取得的;颔联“提剑归来万里身”,则突出了令狐相公的功勋卓著,立下了赫赫战功;颈联“笑倚凌烟金柱看”,写令狐相公年事已高,但仍不忘昔日征战之功;尾联“形容憔悴老于真”,则表现了他虽立下赫赫战功,却因年迈多病,身体衰败。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