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词,从题材、主题、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首句“城头叠鼓声”是写景,点明地点和时间;接着写城外黄昏时分的江面,“城下暮江清”,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平静,也写出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看到的江景。这两句是实境,为后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次句“欲问渔阳掺”,是说作者想打听渔阳掺的消息,渔阳掺是汉末名将张辽(字文若),曾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率军与曹操大军会战于合肥,大败而归,曹操称赞他:“合肥虽小,能抗王师。”后来,人们便称他为“渔阳掺”。这里化用典故,暗寓自己的身世之苦。“时无祢正平”,祢(mǐn)正平是西汉人祢(mǐ)良,字长宗,少有才名,曾任侍御史,因直谏被免官家居。这里借指自己。这两句是虚写,是全诗的重点所在。
“闻道”二句是说自己听说渔阳掺已去世,而自己却还活着,因此感到十分惆怅和悲哀。这二句以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
最后一句“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既是对上一句的回应,又引出下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答案】
城下暮江清。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译文:城头上的鼓声此起彼伏,城外黄昏的江流显得格外清澈。我正在询问你渔阳掺的消息,可惜此时已经没有祢正平。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天宝三载(744)流放夜郎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先写景后叙事,中间两句则由叙事过渡到抒情,最后两句则以议论收束全篇,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抑郁不得志的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