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灌彭蠡,秋水方浩浩。
九派混东流,朝宗合天沼。
写心陟云峰,纵目还缥缈。
宛转众浦分,差池群山绕。
江妃弄明霞,仿佛呈窈窕。
而我临长风,飘然欲腾矫。
昔怀沧洲兴,斯志果已绍。
焉得忘机人,相从洽鱼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即可。本题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此诗描写了庐山东峰的景色。首联写登高望远,俯瞰众水奔流;颔联写群山环抱,江水浩渺;颈联写云峰之高峻,缥缈之空灵;尾联写自己欲乘风而逝,飘然欲腾矫。诗人以“百川灌彭蠡”开篇,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为下文的抒情做足铺垫。接着诗人用“秋水方浩浩”来写九江合彭蠡湖的宽阔。颔联两句紧承首联,从远处落笔,描绘众山环抱、众水汇聚的景象,写出鄱阳湖上波涛汹涌、水势浩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答案】
①登高望远,俯瞰众水奔流(百川灌彭蠡)。②群山环抱,江水浩渺(九派混东流)。③云峰之高峻(写心陟云峰),缥缈之空灵(纵目还缥缈)。④欲乘风而逝,飘然欲腾矫(焉得忘机人,相从洽鱼鸟)。
译文:
登上庐山东峰远眺,只见九江汇入彭蠡湖。
百条大河奔流入海,那湖水正浩荡无边无际。
众多江河向东流去,都向大海会合。
想当年我心怀壮志,立志像大禹一样治水。
如今我终于实现夙愿,治理好这片荒漠之地。
怎样才能得到像古人那样超脱尘世的人?
与他一起游赏山川草木,共话鱼和鸟的趣事。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在登庐山东峰时,遥望远方,放眼四周,只见群山环抱、万水归海。他想到自己曾怀有济世之志,但终究没有能够如愿以偿,于是他不禁感慨万千。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首联是写景。诗人登上庐山东峰,俯瞰众水奔流。“百川”指长江中下游各条支流,包括赣江、抚河、信江、饶州府德兴县至九江府彭泽县的一段鄱阳湖等。“灌”字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水流奔腾不息的情景。“彭蠡”,即今江西波阳县南鄱阳湖。“秋水”是指秋天的湖面。《尔雅·释水》说:“彭蠡既猪,夏后启与九夷谋居之,因名。”《史记·五帝本纪》说:“洪水滔天,尧命鲧堵洪水。九年,洪水不止,鲧身死,尸不葬,弃于江中,化为黄熊。”《淮南子·地形训》说:“洪水滔天……于是禹乃遂与益疏九山,瀹济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海。”这些传说表明当时长江泛滥成灾,民不聊生。因此,当诗人登上庐山东峰时,看到众山环抱着一片汪洋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自己曾经遭受的灾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愤情绪。
颔联写众山环抱、众水汇聚的景象。诗人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上的大禹治水的事迹,并联想到自己曾经怀有的济世之志。“朝宗”是古汉语里表示“朝拜”“归宿”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众水都奔向大海会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把天下的水都引到大海中去。
颈联是写诗人登高观览后的感想。他看到云峰之高峻(“写心”),想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高远志向;又看到缥缈之空灵(“纵目”),想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心旷神怡之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云峰写得更加高峻,将江水写得更加浩渺。
尾联写自己想要乘风而去,飘飘欲仙。“沧洲”,指隐者所住的湖边或海边。“斯志果已绍”,意思是说自己的志向已经得以继承发扬。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能像古人那样超脱尘世,但是也希望能够像古代的隐者那样,与鱼儿鸟兽为伴。
这首诗通过描写庐山东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怀,展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