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赏析作品内涵与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来分析,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如“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一坐度小劫”等。同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本题中,第二首诗,“花将色不染”,花没有沾染任何颜色,比喻人的心灵纯洁,不受污染。“水与心俱闲”:水的流动是自由而悠闲的,人应随水自然流淌。“观空天地间”:观照世间一切皆为虚空,无物实在,人也应放下执着,随缘度日,自在安详。
【答案】
第一首诗,远公(慧远)爱康乐(陶渊明),为我开禅关。远公即慧远禅师,他是东晋时期高僧,著名佛学大师,有“南天师”、“禅主”之称。《庐山记》记载:“远法师居匡山之阳,结草庵于涧谷之间。岩壁峻峭,林木幽茂。”他常住在此,讲经说法,弘扬禅学。此诗表达了诗人与远公禅师交往密切,受到熏陶的心情。
译文:远公爱陶渊明,为我开启禅门。松树苍翠石头静谧,多么像清凉山。鲜花洁白无瑕不染尘,清泉潺潺任我游。心境宁静超脱尘世外,一坐度过小劫难。看破红尘天地间,观照万物都是空。注释:1. 《庐山记》2. 康乐:指陶渊明3. “远公爱康乐”,以远公对陶渊明的喜爱,来反衬自己对陶渊明的景仰4. “为我开禅关”,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远离世俗纷争的理想境界,诗人在这里自喻为“禅关”,表示愿意向陶渊明学习5. 第三句写松树和石头,表现环境清幽6. 第四句用花木比人,写人的纯洁7. 第五句写泉水,写人的悠然自得8. 第六句写人的心境,写人对世事的超脱9. 第七句写人的观照,写人对世界的了悟10. 第八句写人在宇宙中的渺小11. 第九句写人在时间的长河中短暂的存在12. 第十句写人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