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
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
原野旷超缅,关河纷杂重。
清晖映竹日,翠色明云松。
蹈海寄遐想,还山迷旧踪。
徒然迫晚暮,未果谐心胸。
结桂空伫立,折麻恨莫从。
思君达永夜,长乐闻疏钟。

【注释】

  1. 浮阳:即夕阳。霁:晴,雨后天晴。景:景致。生秋:长成秋天的景象。
  2. 登楼:登上高楼。远目:远望的双眼。
  3. 伏槛:低垂栏杆。观:观赏。群峰:山峦。
  4. 原野:广阔的田野。旷:空旷。超缅:遥远,高远。
  5. 关河:指潼关一带的河流。纷杂重:纷繁复杂。
  6. 清晖:清亮的光芒。映:反射。竹日:竹子的日光。
  7. 翠色:青翠的颜色。明云松:明亮的云彩和松树。
  8. 蹈海:跳入大海。寄遐想:寄寓自己的想象。
  9. 还山:回到山林中。迷旧踪:迷失了往日的踪迹。
  10. 徒然迫:徒劳地逼迫。晚暮:傍晚时分。
  11. 未果谐:未能实现。心胸:胸怀或心境。
  12. 结桂:结上桂花。空伫立:白白站立。
  13. 折麻恨莫从:折断麻绳却无法跟随去向,形容无奈的心情。
  14. 思君:思念你。达:传达。永夜:漫长的夜晚。
  15. 长乐:长安城中的长乐宫。闻:听见。疏钟:悠扬的钟声。

【赏析】
此诗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表达了他内心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深情怀念。
首联“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夕阳西下,天气晴朗,万物生长出秋季的景象。这两句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平和的气氛。
颔联“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诗人站在高楼之上,远眺远方的景色,同时俯视栏杆上的群峦。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慨,通过“送远目”和“观群峰”这两个动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
颈联“原野旷超缅,关河纷杂重”,诗人继续描绘他所看到的原野和河流景象。这里,“旷”和“纷”分别形容原野和河流的广阔和繁多,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尾联“蹈海寄遐想,还山迷旧踪”,诗人用“蹈海”和“还山”两个动作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在这里,“蹈海”寓意着诗人愿意像大海一样包容万象,而“还山”则表达了他渴望回到山林之中的愿望。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楼所见之景、内心所感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