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赠何七判官昌浩》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春天写给好友,也就是他的七位判官之一何昌浩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期望以及对友人前途的祝福。

译文:
有时忽然惆怅起来,坐在这里直到天亮。
天刚亮时空发一声长啸,想要解除世间的纷忧扰。
心随风去,吹散万里云烟。
羞做济南生,九十岁还在诵读古文。
要不拂剑而起,到沙漠中去建立奇功。
老死在这乡间的小路上,怎能扬名显威?
先生现在像管仲乐毅那样,才能冠绝三军之上。
最终与你同处江湖之间,岂会让沮溺等隐士落伍?

赏析:
首联“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描写了诗人偶遇何昌浩时的心境,偶尔的惆怅与长时间的交谈直至深夜。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诗人与友人畅谈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颔联“平明空啸吒,思欲解世纷”则是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于世间纷扰的不满和向往解脱的渴望。平明即天亮之时,啸吒则形容大声呼喊。通过这两个词,诗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爆发,想要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

颈联“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则描绘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画面:诗人的心灵随着长风飘荡,试图将心中的一切纷乱都吹散。这里的“长风”不仅指自然界的长风,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豪情和远大的志向。

尾联“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和调整。他不愿意像那些隐逸之士一样,羞于出仕或沉湎于文学之中。而是选择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最后两联“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和“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则是对整个人生的一次深刻总结和展望。诗人表示,如果他不拿起武器去建功立业,那他将愧对自己的人生;但如果他选择了隐退,那他又将如何扬名显威?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理想和事业的深刻思考和执着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