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居郑圃,不将众庶分。
革侯遁南浦,常恐楚人闻。
抱瓮灌秋蔬,心闲游天云。
每将瓜田叟,耕种汉水濆。
时登张公洲,入兽不乱群。
井无桔槔事,门绝刺绣文。
长揖二千石,远辞百里君。
斯为真隐者,吾党慕清芬。
【注释】
列子:指列子(列圉),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著名隐士。居郑圃,不与庶人杂处。
革侯:指楚国的司马子南。司马子南是楚灵王的大臣,曾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所以称“革侯”。后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陈为“张”,称“张公”,又称“张公洲”。
常恐楚人闻:恐怕被楚灵王知道。
抱瓮灌秋蔬:指隐居生活。农夫秋天收获之后,用瓮来浇水浇菜。
心闲游天云:心境恬淡,如在天上云间遨游。
每将瓜田叟:常常以种瓜的老翁自比。
耕种汉水濆:耕种于汉水的岸边。濆,同“畔”。
时登张公洲:有时到张公洲游览。登上张公洲,入兽不乱群:不受世俗影响,不随众俗。
井无桔槔事:没有打水提水的工具。桔槔,汲水工具,用杠杆原理提水。
门绝刺绣文:家室清贫,没有华丽的刺绣装饰。
长揖二千石:向太守长揖致敬。二千石,汉代地方官俸禄的一级。
远辞百里君:远离郡守,不肯做官。辞,推辞。
斯为真隐者,吾党慕清芬:这就是真正的隐士啊。我辈仰慕他的高洁清芳。
【赏析】
《赠张公洲》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诗人通过描写列子隐居不仕、抱瓮灌园等行为,赞美张公洲处士的高洁品质和清雅风韵,同时表达对古代隐者的景仰之情,以及追求高洁人生的愿望。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首联起兴,写列子隐居不仕。列子,即列圉,春秋时代郑国的一位名士。他隐居在郑国的圃地之中,并不与一般百姓杂处,而是过着高尚的生活。这一联通过对“列子”的描绘,为下文张公洲处士的赞颂做了铺垫。
颔联承上启下,写张公洲处士的隐居生活。张公洲,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黄梅县境内。这位处士不仅自己过上了田园诗般的生活,还时常提醒世人不要被世俗所诱惑,以免招来祸患。这里的“革侯”一词,既指楚国的司马子南,也暗指当时的政治环境。因此,他只能像鸟儿一样,远远地飞走,以免受到牵连。
颈联写张公洲处士的悠闲自在。他喜欢在秋天的时候,带着瓮罐去给菜园浇水,心情宁静得像在云中游走一般。这一联不仅描绘了张公洲处士的日常生活,还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他不像其他人那样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宁静、从容的生活方式。
尾联写张公洲处士的清高品德。他拒绝参与世俗纷争,也不贪图功名利禄。他常常以种瓜的老农自比,认为自己就像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一样,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他还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没有任何华丽的服饰或者装饰品。这种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精神境界,正是古代隐逸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人隐逸生活的风貌。同时,它也传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忙于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因此,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不禁会对古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产生敬意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