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
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
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
晚谒泰山君,亲见日没云。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
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
冥机发天光,独朗谢垢氛。
虚舟不系物,观化游江濆。
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
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
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
微言注百川,亹亹信可听。
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
启闭八窗牖,托宿掣电霆。
自言历天台,搏壁蹑翠屏。
凌兢石桥去,恍惚入青冥。
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
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位僧人在泰山上与天地对话的情景。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赠僧崖公    
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    
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    
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    
晚谒泰山君,亲见日没云。    
  • 赠僧崖公:赠给僧人崖公(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崇拜者)。
  • 昔在朗陵东:昔日在朗陵的东部地方。
  • 学禅白眉空:学习禅宗,但白发苍苍,无所作为(”白眉空”暗示了对佛法实践的失望或无奈)。
  • 大地了镜彻:大地如同镜子一样清晰透彻。
  • 回旋寄轮风:随风旋转,仿佛回到了过去。
  • 揽彼造化力:把握自然的创造力量。
  • 持为我神通:掌握并运用自己的神通。
  • 晚谒泰山君:晚上拜访泰山上的神仙。
  • 亲见日没云:亲自见证了太阳沉入云层的场景。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    
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    
冥机发天光,独朗谢垢氛。    
虚舟不系物,观化游江濆。    
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    
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    
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    
微言注百川,亹亹信可听。    
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    
启闭八窗牖,托宿掣电霆。    
自言历天台,搏壁蹑翠屏。    
凌兢石桥去,恍惚入青冥。    
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    
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    
  • 中夜卧山月:夜晚躺在山上看着月亮。
  • 拂衣逃人群:脱下衣服,逃离尘世的人群。
  • 授余金仙道:传授给我金仙之道。
  • 旷劫未始闻:这种境界是自古以来从未听闻过的。
  • 冥机发天光:内心充满了光明和智慧。
  • 观化游江濆:观察自然的变化,游览江河之间。
  • 道崖乃僧英:和尚崖公真是僧人中的英杰。
  • 说法动海岳:讲经说法能够惊动四海之内。
  • 游方化公卿:四处游历,教化官员。
  • 手秉玉麈尾:手中握着玉制的麈尾(一种法器)。
  • 微言注百川:微妙的话语可以像注入百川一样传达。
  • 启闭八窗牖:打开关闭八个窗户。
  • 托宿掣电霆:借助宿愿之力,犹如电闪雷鸣。
  • 自言历天台:自己讲述曾经到达过天台山的经历。
  • 搏壁蹑翠屏:攀爬墙壁,踏着翠绿的屏风。
  • 凌兢石桥去:小心翼翼地走过石桥。
  • 恍惚入青冥:仿佛进入到了青色的天空之中。
  • 昔往今来归: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如此。
  • 绝景无不经:没有景色是不经过的。
  • 何日更携手:什么时候能再次与你一起携手同行。
  • 乘杯向蓬瀛:乘坐酒杯前往蓬莱仙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禅意的山水诗,通过描写泰山上与天地对话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宗的领悟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有大自然的壮丽,又有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诗意,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