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
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诗句: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译文:清晨我登上北湖亭,远处眺望瓦屋山。

赏析:此诗是一首游历山水之作,诗人通过描绘瓦屋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首句“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早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诗人站在北湖亭上远眺对面雄伟的瓦屋山。

诗句: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译文:天空清朗,白露洒满大地,开始感觉秋天的凉意。
赏析:诗人在此处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营造一种清新而略带凉意的秋日氛围。白露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为整首诗歌增添了几分凄美与清冷的气息。“天清白露下”不仅描述了自然的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清明与澄澈。

诗句: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译文:游子依附于主人,目光注视着他们的眼睛;目送飞翔的大雁,却只能远远地望着。
赏析:这句中,“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形象地刻画了游子对主人深深的依赖与仰慕。同时,“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则生动地传达了游子对高远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尽管这种追求看似难以触及。

诗句: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译文:我深深叹息,互相勉励,为什么来到吴关?吴关指的是吴国,古时吴国位于今天的江苏一带,所以这里的吴关可能是指代某个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
赏析: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面对未知环境的焦虑和担忧。通过反复的叹息,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诗句: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译文:听说那里有一位贞洁贤德的女子,为贫困者振作起来。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的美好画卷。女子的行为展示了传统美德中关于同情和慷慨的特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品质的重视。

诗句: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
译文:她明亮的眼睛如同清澈的光辉,洁白无瑕的面容就像明亮的太阳一样温暖。
赏析:这一句以比喻的手法赞美女子的纯洁与美丽,同时强调了她带给人们的正能量和希望。通过这种直观而生动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位贞义女子的敬佩之情。

诗句: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译文:在高高的坟墓前有五六块石碑,这些石碑矗立着仿佛是猛虎栖息。她的事迹被埋藏在地下,但芳名却流传了千年。
赏析:此句通过具体的历史场景和象征性的元素加深了故事的深度,展现了女子一生的辉煌及其影响之深远。

诗句: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译文:当年伍子胥曾经乞讨度日,而这位女子则慷慨解囊,倾其所有。
赏析:此句借用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突出了女子的善举与子胥的不同命运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诗句: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译文:他借此机会展开心中积压已久的愤慨,进入楚国鞭打了昏君楚平王。他的正义凛然如同凛冽的寒霜,令敌人闻风丧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