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
俯视鸳鸯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
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
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理解诗歌的大意,然后结合注释,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游敬亭寄崔侍御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视鸳鸯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
译文:
我家敬亭山下,总是继承谢灵运的诗篇。我们相距几百年,风雅情趣宛然还在。登上高处看秋月,往下望去是青山郭。俯视成双成对的鸳鸯鸟,它们饮水觅食互相嬉戏。你虽仕途不顺,却有仙鹤般的品格。我在高山上独自仰望飘动的白云,心中充满浩大的志向。你如果来了看我,请吃些像豆角一样的菜吧(这里比喻贫贱)。世间的路象秋风一样凄凉,我们相遇后都感到十分悲伤。我腰间佩带着宝剑,对你表示过不渝的信任。英雄豪杰不能被轻视,让我们约定在未来的云彩阁相聚。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和崔侍御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首联两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我家敬亭下”说明诗人的住处就在山脚下,而敬亭山上有一座谢公楼,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处宴客赋诗。“辄继谢公作”表明了诗人的豪情壮语,他继承了谢灵运的名篇。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去数百年”,表明诗人与诗人之间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风期宛如昨”,表明两人之间的友谊依然像往昔那样亲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重逢的渴望。
颔联两句以景起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夜图景。“登高素秋月”,诗人登上高山,观赏着皎洁的月亮;“下望青山郭”,俯瞰着青翠的山峦和城外的村庄。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感,更写出了诗人的心境——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情的珍视。
颈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俯视鸳鸯群”,诗人低头看到一对对鸳鸯在水中嬉戏;“饮啄自鸣跃”,鸳鸯们相互依偎、相互喂食,发出欢快的声音。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和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友情。
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夫子虽蹭蹬”,虽然你的仕途坎坷,但你不要气馁;“瑶台雪中鹤”,希望你能够像那仙鹤一样傲立在冰雪之中,不受世俗的干扰。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鼓励,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和对未来重逢的渴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人的祝愿,展现了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