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
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
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悽。
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
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
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
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
相思定何许,杳在洛阳西。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名为《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赏析:

诗句释义及翻译:

  1. 鸾乃凤之族,翱翔紫云霓。 - 鸾是凤凰的一种,它们飞翔在紫色的云霞中。
  • 注释: “鸾”指的是凤凰的一种,通常与高贵和尊贵联系在一起。“紫云霓”形容的是天空中的紫色云彩,这里可能指代高远的天空或仙境。
  1. 文章辉五色,双在琼树栖。 - 凤凰的羽毛色彩斑斓,如同美丽的文章,栖息在琼树上。
  • 注释: “文章”在这里比喻为华丽的文字或文采,而“五色”则指羽毛的色彩丰富多变。“琼树”是指珍贵的树木,可能是凤凰栖息之地。
  1. 一朝各飞去,凤与鸾俱啼。 - 突然有一天,它们各自飞离了,但凤凰和鸾鸟都在鸣叫。
  • 注释: “一日”意味着突然之间,“各飞去”表示各自的离开。“凤与鸾”是两种不同的鸟类,这里可能寓意着离别的情绪。“啼”是鸣叫的意思。
  1. 炎赫五月中,朱曦烁河堤。 - 炎热的夏季,朱红色的阳光照耀着河堤。
  • 注释: “炎赫”形容夏天的炎热。“五月中”指的是农历五月,这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朱曦”指的是朱红色的阳光,“烁河堤”表示阳光照在河堤上闪闪发光。
  1. 尔从泛舟役,使我心魂凄。 - 你乘坐船只服役,让我的心情非常悲伤。
  • 注释: “泛舟役”指的是乘船从事劳役工作。“心魂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和失落感。
  1. 秦地无碧草,南云喧鼓鼙。 - 秦国没有绿色的草地,南方的天空中有喧闹的战鼓声。
  • 注释: “秦地”指的是秦朝的土地或地区。“碧草”通常用来形容草地,但在这里可能象征和平与宁静。“南云喧鼓鼙”描绘了南方天空中战争的喧嚣和紧张气氛。
  1. 君王减玉膳,早起思鸣鸡。 - 君王减少御膳,早晨起来思念公鸡打鸣的声音。
  • 注释: “君王”指的是帝王或皇帝。“玉膳”指的是精美的食物。“早起思鸣鸡”表达了皇帝为了国家的大事而早起的习惯。
  1. 漕引救关辅,疲人免涂泥。 - 漕运使救援关中,让疲惫的人们免除了涂泥的困扰。
  • 注释: “漕运使”是古代负责水上运输的官员。“关辅”指的是关中地区,这里是当时的政治中心。“疲人免涂泥”描述了由于漕运使的努力,人们不再受到泥泞的困扰。
  1. 宰相作霖雨,农夫得耕犁。 - 宰相施行恩泽如雨露,农夫得到了耕作的工具。
  • 注释: “宰相”指的是辅佐皇帝的大臣。“霖雨”指的是及时的降雨,滋润大地。“耕犁”是农民用来耕作土地的工具。
  1. 静者伏草间,群才满金闺。 - 安静的人藏在草丛间,众多才子都聚集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内。
  • 注释: “静者”指的是隐居的人。“伏草间”表示他们在草丛中隐藏起来。“群才满金闺”形容有才能的人都被招揽到朝廷中,金碧辉煌的宫殿是皇宫的象征。
  1. 空手无壮士,穷居使人低。 - 空着手却没有壮士愿意跟随,我住在这偏僻的地方,感到自卑。
  • 注释: “壮士”指的是勇敢的战士。“穷居”表示居住在偏远的地方。“使人低”意味着因为身处偏僻而感到自己的地位卑微。
  1. 送君登黄山,长啸倚天梯。 - 我送你登上黄山,在天梯上长声呼啸。
  • 注释: “黄山”是著名的山峰,位于中国安徽省。“长啸倚天梯”形容站在高高的天梯上大声呼啸的情景。
  1. 小舟若凫雁,大舟若鲸鲵。 - 小舟像野鸭一样轻盈,大船像巨大的鲸鱼在水中游动。
  • 注释: “凫雁”指的是水鸟中的野鸭和鹅,这里用来比喻小船。“鲸鲵”指的是巨大的海洋生物,这里用来比喻大型船只。
  1. 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 - 打开船帆,任由风吹,船帆随着云朵一起舒展和收缩。
  • 注释: “开帆”指的是解开船帆,让风自由吹拂。“长风”是指持续不断的顺风。“舒卷与云齐”形容船帆随风起伏,好像与天空中的云朵一样自然和谐。
  1. 日入牛渚晦,苍然夕烟迷。 - 太阳落山时牛渚变得昏暗,傍晚的烟雾笼罩了整个场景。
  • 注释: “牛渚”是地名,位于今安徽当涂县附近。“苍然”形容词,指朦胧、模糊的样子。“夕烟迷”形容傍晚时分的烟雾弥漫的景象。
  1. 相思定何许,杳在洛阳西。 - 心中的思念究竟在哪里?它在遥远的洛阳西边。
  • 注释: “相思”指深深的思念之情。“何许”意为何处,此处询问思念的具体位置。“洛阳西”指的是古时的洛阳城西边,常作为思乡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李白对友人分别时的感慨和不舍之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中也反映了李白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展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