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诗句解释】

  1.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登上单父县的陶少府的半月形高台。单父县,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平县境内。
  2.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陶公(指陶渊明)有着超脱世俗的兴致,不同于一般人。
  3.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在台上修筑了一座半月形的平台,它面向着高高的城墙。
  4.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在台上摆放酒宴,望着飘浮的白云和寒冷的梧桐树。
  5.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秋天的山峰伸入遥远的大海中,茂密的桑树和柘树覆盖着平坦的田野。
  6.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清澈的水色和明亮的光芒让人想起镜湖。
  7.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最终我将渡过长江离去,但我在这里停留了一会儿。

【译文】
登上单父县的陶少府的半月形高台。
陶公有着超脱世俗的兴致,不同于一般人。
在台上修筑了一座半月形的平台,它面向着高高的城墙。
摆放酒宴,望着飘浮的白云和寒冷的梧桐树。
秋天的山峰伸入遥远的大海中,茂密的桑树和柘树覆盖着平坦的田野。
清澈的水色和明亮的光芒让人想起镜湖。
最终我将渡过长江离去,但我在这里停留了一会儿。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登高怀人的小诗。诗人在单父陶少府的半月形高台上饮酒赏景,触景生情,思念起远方的亲人。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语言简练。

首句“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点明了登台的地点——单父县的月台。单父县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现在的山东菏泽市东平县。这里的陶少府,可能是当地的名士或官员。

第二句“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表达了诗人对陶公的敬仰之情。陶公(即陶渊明)有着超脱世俗的兴致,不同于一般人。这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使他能够超然物外,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第三句“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描绘了高台上的建筑特色。半月形的平台,象征着天边的月亮,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感觉。而平台又朝向高城的角落,则显得更加高大、壮观。这一建筑特点不仅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观景的好地方,更让他有机会俯瞰整个平原地区,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第四句“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描述了诗人在台上观赏云卷云舒的场景。商飙,是指秋风带来的凉意,吹拂着寒梧树。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透露出他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细腻的情感。

第五句“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景色。秋天的山峰伸入遥远的大海中,茂密的桑树和柘树覆盖着平坦的田野。这里的“秋山”和“桑柘”都是秋天的典型元素,它们与大海和田野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六句“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以水色来映衬诗人的心情。清澈的水色和明亮的光芒让人想起镜湖。镜湖是古人心中的一片净土,这里也是诗人向往的地方。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心灵的平静和满足,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理想世界。

最后一句“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和对此刻留恋的情感。他最终决定渡过长江离开这里,但在这个短暂停留的地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句诗既表明了诗人的决心,也展现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整首诗通过描绘登台赏景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不同季节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