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
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
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
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
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来理解内容。最后,结合着具体诗句的内容,分析景物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诗是诗人游历泰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首句“朝登大庭库”,点明登山的时间、方向和地点,交代了诗人登高的缘由。
第二句“云物何苍然”,写诗人登上泰山之巅所见之景,苍茫一片。“苍然”二字用得十分贴切,它既表现了云雾弥漫、天色阴沉的气氛,又表现出泰山之高峻、巍峨,使人产生一种崇高之感。
第三句“莫辨陈郑火”一句,写诗人在泰山上看到的一幕景象:陈国的大火已经熄灭,郑国的大火还在燃烧,这不禁使诗人感到茫然。“陈郑火”指的是公元前293年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与韩国(今山西洪洞县一带)发生的一场战役,陈被灭;公元前284年,韩、魏联合进攻赵,赵国向齐求救,齐派田忌军救赵,并约韩、魏以日期交战,韩、魏按约前往,但齐军突然袭击,韩、魏惨败。“空霾邹鲁烟”,是说这场大火虽然已灭,但在邹鲁地区仍然弥漫着硝烟味。
第四句“我来寻梓慎”,诗人来到泰山后,首先想到的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梓慎”。因为《论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所说的“逝者”指江水,而江水中的“流水”则是指天上的星辰。诗人想通过寻找“梓慎”,去观察天象的变化。
第五句“观化入寥天”,即通过观察天上星辰的运动变化,从而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寥天”(寥廓的天宇),即广阔的天空。“观化”就是观天象。“观化”一词,出自《易经》,指观察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
第六句“古木朔气多”,是说泰山上树木葱茏、古木参天。“朔气”就是北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位东方,其帝太皞,其神东君。”这里指北方。“朔”,通“肃”。 “朔气多”,即北风凛冽,草木凋落。
第七句“松风如五弦”,是说泰山上的松树发出阵阵松涛声。“五弦”指琴瑟。古人认为琴瑟之声悠扬动听,常用来比喻美好的音乐。此处用“五弦松风”来形容泰山松涛,形象地写出了泰山松涛之声的雄壮和优美。
第八句“帝图终冥没”,意思是说帝王的治国之图(指《礼运》中关于大同社会的设想)最终归于泯灭。“终冥没”是说最终归结为黑暗。
末句“叹息满山川”,是说诗人感叹山河依旧,人事全非,感慨万分。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1760年(清康熙四九年)。这一年,康熙皇帝南巡,经过山东泰安,游览了泰山,并在山上游览了一天,晚上住进宫内宾馆。第二天早晨,他又登上泰山之巅,观赏山间景色。此时诗人王士祯正陪同他登高览胜,因此诗中便有了这样的记载。
诗的前四句是写登山所见,后四句是写登山所感。前四句写登泰山的见闻,后四句写登山的感受。全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深,情景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