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厓泪如泉。
诗句解析:
- “秋登巴陵望洞庭”:“秋登巴陵”,即秋天登上巴陵郡的山丘,巴陵是古代地名,这里泛指洞庭湖周围的高地。洞庭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省北部,与长江相通,周围风景秀丽,秋季更是景色宜人。
-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周览”,四周眺望,没有遗漏的地方。“无不极”,意指景色之广,没有边际。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清晨时分登上巴陵,放眼望去,整个洞庭湖及其周边景色都尽收眼底。
-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明湖”,指的是洞庭湖,湖水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彻见”意味着完全看到,这里形容湖面倒映着天空的光芒,清晰可见。这句诗描绘了洞庭湖在阳光下的美丽景色。
-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秋色”,秋天的景色。“苍然”,形容词,用来形容秋天的色彩浓郁、深沉。“际海俱澄鲜”,意指湖水与大海相接的地方都呈现出清澈透明的特点。这里的“际海”指的是洞庭湖与大海交界之处。
-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山青”,指远处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青色。“灭”,消失的意思。“远树”,远处的树木。“水绿无寒烟”,意指水面呈现出绿色,看不到任何冷色调的烟雾。这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秋天自然景色的和谐之美。
-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来帆”,指来自远方的帆船。“出江中”,从江河中驶出。“去鸟向日边”,意指飞鸟朝着太阳的方向飞翔。这句话描述了船只从江中驶出,鸟儿朝太阳方向飞翔的场景,表现了大自然的活力和生机。
-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长沙浦”,指的是长沙市附近的湖泊或河流,这里泛指湘江一带的水乡风光。“云梦田”,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是指洞庭湖周围的大片农田。这句话通过描绘湘江和云梦泽之间的景色,传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瞻”,凝视之意。“颓发”,形容头发稀疏、花白。“徂年”,逝去的时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青春年华流逝的感慨。
-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北渚”,指的是洞庭湖北部的一个小岛。“荡漾”,水面波动的样子。“潺湲”,水流的声音。这句话描写了北渚小岛的景色以及东流的湖水声。
-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郢人”,古代楚国的音乐家。“白雪”,一种音乐风格,这里借指楚辞《招魂》中的《大招》。“越女”,指的是越国的美女。“采莲”,指采莲船的活动,也泛指江南地区的水上生活。这句话引用了屈原的《招魂》,并结合了越女的采莲场景,体现了诗人对于美好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古人文化的向往。
- “听此更肠断,凭厓泪如泉”:“肠断”,极度伤感、悲痛。“凭厓”,站在高台上或悬崖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听到这样的美景后,更加感到悲伤,泪水如同泉水般涌出。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无限留恋和对时光飞逝的无奈感受。
译文:
早晨我攀登到巴陵,四周眺望无一遗漏之地。
明朗的湖水反射着天空的光,清晰地展现出秋天的颜色。
秋天的景色多么苍郁,海水相接的地方都显得如此清新。
远处山峦在阳光照耀下显得苍翠欲滴,湖水清澈没有一丝寒烟。
远方的帆船驶出江中,归巢的鸟儿朝着太阳飞翔。
湘江上的风清清爽爽,洞庭湖边的山空旷而宁静。
遥望着那明亮的光辉,珍惜着我稀疏的头发;
观赏着那清澈的流水,心中充满了对逝去年华的哀叹。
北岸的小洲已经波涛汹涌,而东边的流水依然缓缓流淌。
楚王的歌谣《白雪》让人聆听之后心碎,吴国的歌女唱出的采莲曲令人感动涕零。
听到这美妙的音乐更让人心痛,眼泪像泉水一样涌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所作,写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秋天。杜甫当时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作幕僚,因不满时政,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游览了长沙的洞庭湖和湘江两岸,写下了这首七律来表达自己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感伤。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主线,描绘了洞庭湖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声音和动态等意象,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其更具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