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路今太行,回车竟何托。
万族皆凋枯,遂无少可乐。
旷野多白骨,幽魂共销铄。
荣贵当及时,春华宜照灼。
人非昆山玉,安得长璀错。
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

【注释】世路:人世间的路途。今太行:指今天的崤山,在河南西部。回车:掉转车头。竟何托:究竟靠谁。万族:各种种族。凋枯:凋敝衰败。遂:于是。无:没有。少:稍微。可乐:快乐。旷野:荒远之地。多:数量众多。白骨:遗骸、尸骨。销铄:熔化消蚀。荣贵:荣耀富贵。时:时机。春华:春天的花朵。照灼:灿烂明亮。安:怎么能够。长璀错:永远璀璨夺目。身没(mò)期不朽:死后希望不朽。期:期望。期:希望。荣名:荣誉的名声。麟阁:汉代铜铸功臣像,刻有功臣事迹的图版,悬挂在宫殿内,称为”麟阁”或”画阁”。

【赏析】此诗是作者自伤身世,感叹人生短暂,功名不立,富贵不能常保,而徒然空有其躯,不如化为乌有,以留青史的愤懑之词,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功业难成的深深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

首二句言人生道路艰险如太行山,自己欲回车而走,但究竟归依何处呢?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式,表示人生的归宿问题,既无法回答,也无从回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前途的迷惘和彷徨之感。

三至六句写世道衰微。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世道比作一片凋零枯萎的大地,连一点欢乐也没有,更不要说一点乐趣了。接着笔锋一转,写眼前所见荒无人烟、满目白骨的景象,使人联想到历史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局面。最后两句,诗人用“荣华”来比喻自己的功名富贵,说这种“荣华”应当在时机成熟时及时把握,而春天的繁花应灿烂地开放。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富贵的渴望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末二句写人生的价值。诗人认为一个人如果生不逢时,即使再怎样努力,也只能枉然一生。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生命,不要虚度光阴,死后也要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