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
马向沙场去,人归故国来。
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
锦带休惊雁,罗衣尚斗鸡。
还吴已渺渺,入郢莫凄凄。
自是桃李树,何畏不成蹊。
诗句如下: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
马向沙场去,人归故国来。
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
锦带休惊雁,罗衣尚斗鸡。
还吴已渺渺,入郢莫凄凄。
自是桃李树,何畏不成蹊。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全诗如下: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
马向沙场去,人归故国来。
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
锦带休惊雁,罗衣尚斗鸡。
还吴已渺渺,入郢莫凄凄。
自是桃李树,何患不成蹊。
译文与赏析:
诗意: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战场画面,同时也表达了对兄弟情谊的深厚怀念。诗人借古喻今,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与对家国的忧虑。
赏析:诗中“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两句,既表现出诗人对战场的无畏,也暗含着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马向沙场去,人归故国来”则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让人深思。“笛愁翻陇水,酒喜沥春灰”通过音乐与酒色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悲怆与豪迈并存的情感。整体上,诗人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诗歌鉴赏:
意象运用:“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中,“三尺剑”象征战士的勇气和决心,而“一丸泥”则暗示了和平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激昂的情绪,诗人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和平的向往。
艺术手法:李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对比等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又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文化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荡和对未来的担忧。
历史意义:在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充满战乱的时代,但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时期。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历史的窗口。它提醒我们不忘过去,珍惜和平,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
审美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是诗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