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
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
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
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
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
【解析】
此诗首联“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两句,写中和节之始,人们的心情是欢快的。中和节始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宫廷宴请百官,并赏赐百官春酒。诗人在《奉和圣制中和节赐百僚》一诗中写道:“恭闻中和节,天下共欢娱。”中和节,本为帝王祭天地、享鬼神之礼,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到了唐代,中和节又成为皇帝赐宴群臣之日。因此,“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这两句,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也概括了中和节的意义。颔联“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两句,承上启下,写中和节宴会的盛况:高车驷马、金冠绣衣的车驾,从宫门出发;君臣们乘车来到曲江边上,开始饮酒作乐。“轩车双阙下”,即指皇宫门前。据《三辅决录》,汉长安城有两处建有双阙观,一处在未央宫前,称为前阙;另一处在长乐宫前,称为后阙。所谓“双阙”,是指两座高大的宫殿。这里,诗人将长安城的双阙比作皇宫的门阙,突出其雄伟壮观。“曲江滨”,即指曲江边。据《太平御览》引《晋书》记载,汉成帝曾以王吉等十余人为谏议大夫,常侍左右,与尚书令、仆射、侍中等议事。因王吉等人常在延英殿南面设席讨论政事,故史家称之为“延英”。后来,这个习惯被延续下来,成为唐代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所。所以,“轩辕车双阙下”一句,实指皇帝的座车在双阙之下,而大臣们则坐在曲江边的船上饮酒赋诗。颈联“金石声何铿锵,簪缨亦纷纶”两句,写宴席上的盛况。诗人用“金石”比喻歌声,写歌声嘹亮悦耳;用“簪缨”比喻衣冠,写官员们的服饰华贵华丽。这两句,既写出了中和节的气氛,又表现出了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两句,写中和节的恩泽遍及天下,使万物都感受到春意萌动。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句,也是诗人对中和节最好的颂词。尾联“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两句,进一步歌颂中和节的恩泽。这两句,既是诗人对中和节最好的颂词,又是诗人对中和节的最好祝愿。诗人希望皇帝恩泽普及天下,让百姓们都沐浴在恩泽之中;同时也希望君臣之间能够像兄弟一样亲密无间,共同享受这份难得的恩泽。
【赏析】
本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应唐太宗李世民的邀请写的应制诗。这首诗描写了中和节的盛况,表现了诗人对中和节的喜爱之情。
首联写节日气氛。诗人首先指出时序已到二月,气候渐暖,正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说明中和节的举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快乐。因为在这个时期里,天气温暖,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颔联写节日盛况。长安城内,高车驷马、金冠绣衣的车驾从宫门出发,君臣们乘车来到曲江边上,开始了盛大的宴会。“轩车双阙下”、“曲江滨”都是长安城内的重要地方,分别代表着皇宫前的双阙以及曲江边的游船。“轩辕车”,“轩辕”本是黄帝的名字,这里泛指皇帝的车驾;“双阙”,是古代宫门两边的高台望楼,用来瞭望敌情或者报时。“轩辕车”与“双阙”相映衬,突出了皇帝的尊贵身份。“宴会曲江滨”中的“曲江”,“曲江水”,是长安城内著名的游览胜地。“游船”,指游人在船上饮酒赋诗的情景。
颈联写歌舞场面。诗人用“金石声何铿锵,簪缨亦纷纶”“声”,“声”是动词,意思是说声音响亮;“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簪缨”是古代贵族男子束发插冠的装饰物。“簪缨”在这里指的是官员们的服饰,“纷纶”是形容衣服华丽的繁复。这里用“金石声”来形容歌声的悠扬响亮,用“簪缨”来描述官员们的华丽服饰。
尾联写皇帝对天下的恩泽。皇帝的恩泽遍布天下,使得万物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同时,诗人还希望皇帝和臣子们能够像兄弟一样亲密无间。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清新自然而又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