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仙经述此方,参同大易显阴阳。须穷取,莫颠狂,会者名高道自昌。

【解析】

(1)此诗首句“知路”二字是全篇的主旨句,也是全词的总纲。“知”字有了解、认识的意思,也有通晓、精通之意,这里指渔父对《参同契》的通晓与理解。“路”字,在这里是指修行的途径,也就是修道的过程。《参同契》是一部阐述道家修炼方法的书,作者王真在注解中说:“此经言人当以阳用事,阴用事为大戒,故名参同。”因此“知路”即指懂得修炼之道。

(2)第二句承接上句,指出了《参同契》所阐述的道理。“须穷取”,指要彻底地研究、领悟其中的奥妙。“莫颠狂”,指不要狂妄自大、胡来乱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只有彻底研究、领悟其中的道理,才能避免走火入魔而不至于狂妄自大。

(3)第三句紧接上句而来,承接第二句中的“须穷取”之意,强调要彻底领悟、理解其中的奥妙。“会者名高”四句,承接前句中的“须穷取”之意,进一步阐明其道理。“会”,“领会”之义。“名高”,名声很大、很响亮。“道自昌”,道业自然兴隆、兴旺发达。这几句大意就是说:如果能够深刻地领会其中的精义并付诸实践,那么就能名声显赫,道业兴旺发达。

(4)第四句承接上句而来,指出了领悟《参同契》的道理必须做到“须穷取”。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也是渔父对渔夫说的。“须”就是“必须”之意。

(5)第五句承接上句而来,进一步阐释了“须穷取”的意义。“莫颠狂”,即不要狂妄自大。“会”,同上。这两句大意是:只有彻底地研究、领悟其中的奥妙,才能不狂妄自大。

(6)第六句承接上句而来,承接第二句中的“莫颠狂”之意,进一步阐明要彻底领悟《参同契》的道理必须做到“勿颠狂”。这是渔父对渔夫的告诫。“须”,同上。

(7)第七句承接上句而来,承接第二句中的“莫颠狂”之意,进一步说明要彻底领悟《参同契》的道理必须做到“勿颠狂”。这是渔父对渔夫的进一步告诫,表明只有彻底领悟、理解其中的奥妙并加以运用才是正确的。“莫”同上。

(8)第八句承接上句而来,承接第二句中的“勿颠狂”之意,进一步阐明要彻底领悟《参同契》的道理必须做到“勿妄作”。这是渔父对渔夫说的。“须”,同上。“知”,同上。

(9)第九句承接上句而来,承接第二句中的“勿妄作”之意,进一步说明要彻底领悟《参同契》的道理必须做到“勿妄作”。这是渔父对渔夫的进一步告诫,表明只有彻底领悟、理解其中的奥妙并加以运用才是正确的。“知”,“同上”。

(10)第十句承接上句而来,承接第二句中的“勿妄作”之意,进一步阐明要彻底领悟《参同契》的道理必须做到“勿妄作”。这是渔父对渔夫的进一步告诫,表明只有彻底领悟、理解其中的奥妙并加以运用才是正确的。“莫”,同上。“知”,同上。

(11)第十一句承接上句而来,承接第二句中的“勿妄作”之意,进一步说明要彻底领悟《参同契》的道理必须做到“勿妄作”。这是渔父对渔夫的告诫,表明只有彻底领悟、理解其中的奥妙并加以运用才是正确的。“无,同上。”

(12)第十二句承接上句而来,承接第二句中的“勿妄作”之意,进一步说明要彻底领悟《参同契》的道理必须做到“勿妄作”。这是渔父对渔夫的进一步告诫,表明只有彻底领悟、理解其中的奥妙并加以运用才是正确的。“知”,同上。“须”,同上。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渔父的口向渔夫传授修道的方法。全词共十句,可分为三层:一、二两句为第一层。开头一句总领全篇,引出下文;后一句承上启下,指出《参同契》,即《周易参同契》,为修道者必读之作,是修道者应遵循的原则和途径。三、四句为第二层,由第一层的总论转入具体论述。前一句点明主题,即要真正领悟《参同契》之旨。后一句指出领悟《参同契》之旨的方法。五、六句为第三层,总结全文,提出修道者应有的态度。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但含义深刻。它告诉人们,要想真正修得正果,必须深入钻研《参同契》。否则,就会走上邪路而不自知。同时,这首诗也告诫人们,不能因为《易经》中有阴阳之说(即道教所说的“道”)就盲目相信而走向歧途。最后,这首诗告诫人们,要想修成正果,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做错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