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途经华岳
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注释:
途经华岳:路过华山。
饬驾去京邑:整理好车驾前往京城。饬驾,整顿车驾;去,前往;京邑,京城。
鸣鸾指洛川:鸣鸾是古代的一种车饰,这里指代皇帝的车驾。指洛川,指的是洛阳。洛川在华山脚下,故云“指”。
循途经太华:沿着山路经过太华山。循道,沿着道路;太华,太华山。
回跸暂周旋:皇帝回到行宫稍作休息。回,回来;跸,帝王出行时所设的警戒标志;周旋,来回走动。
翠崿(nào)留斜影:翠绿的山峰上留有斜射下来的光线。翠崿,青绿色的山崖;留,留下;斜影,斜射下来的光线。
悬岩冒夕烟:悬空的岩石上冒着傍晚的烟雾。
四方皆石壁:四面八方都是石头构成的墙壁。
五位配金天:五位,指五位神仙;金天,指天空。
仿佛看高掌:好像看到了仙人的高掌。仿佛,好像;高掌,仙人的手掌;看,看;高掌,仙人的手掌。
依稀听子先:隐约听到子先的声音,子先,指仙人。
终当铭岁月:最终应当铭记这段岁月。
从此记灵仙:从此应当记住这位灵仙的形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华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中的“途经华岳”一词,既表明了诗人的目的地,也暗示了其内心的追求。接着,“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两句描述了诗人离开京城,前往华山的情景。这里的“鸣鸾”象征着皇帝的车驾,而“指洛川”则表明了目的地的具体位置。这一部分描绘了诗人出发时的庄重与肃穆,同时也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在“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景象。这里的“太华”即华山,是诗人此行的重点。而“回跸暂周旋”则表明了诗人在此停留片刻,欣赏美景。这一部分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游兴,也为后文的描写做好了铺垫。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华山的奇峰异石。翠绿色的背景映衬着山间的斜阳,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神秘而又美丽。而“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华山的险峻与壮观。五座仙人居住的地方位于华山之上,与金天相配,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仿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两句,诗人以想象的方式展现了与仙人相遇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仙人的高掌,依稀听到了子先的声音,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想象力丰富,也展示了他对仙境的向往。而“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两句则是诗人对这次旅程的总结和感慨。他意识到这次经历将永远铭记在心,并成为自己一生中宝贵的回忆。
这首诗通过对华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