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北焚蛟浦,巴东射雉田。
岁时宜楚俗,耆旧在襄川。
忆昨经过处,离今二十年。
因君访生死,相识几人全。

【注释】

①岘北:指荆州一带。②巴东:在今湖北东部和江西西北部一带,古代属巴国,故称巴东。雉田:猎场。③耆旧:年高有德的人。襄川:地名,在今河南南阳市西。④因君访生死,相识几人全:因为要了解生死问题,所以结交了许多人。

【赏析】

《岘山石刻》,为唐代李商隐所书,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此诗是作者应约而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写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以及对于生死观念的反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与朋友交往的感慨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凝练,寓意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生观念。

首联“少游荆湘因有是题”,起笔点明写作缘由。“少游”二字,既是实指,又寓深意,既表明作者曾游历荆湘,也暗示了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撰写《岘山石刻》,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思考。“荆湘”,即湖南湖北地区,是当时诗人曾经游览过的地区。在这里,“荆湘”不仅指具体的地理位置,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题”字也暗含了创作意图,即通过书写《岘山石刻》,来表达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颔联“岘北焚蛟浦,巴东射雉田。”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了荆湘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岘北”指的是荆州一带,地处楚地,自然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焚蛟浦”则是指荆湘地区水域众多,其中不乏有危险的蛟龙出没的地方,因此人们常会焚香祷告以祈求平安。“巴东射雉田”则是指巴东地区的猎场上,人们常常用弓箭来射捕野鸡。这些生动的自然景物描绘,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感更加丰富,同时也为下文的生死观提供了很好的背景。

颈联“岁时宜楚俗,耆旧在襄川。”进一步探讨了荆湘地区的文化特点及其历史渊源。“岁时宜楚俗”是指荆湘地区的风俗习惯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里的“宜”,既有适宜、适合的意思,也有适宜的生活方式的意思。“耆旧在襄川”则是指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仍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耆旧”指的是那些年龄较大、经验丰富且受人尊敬的老人,他们的存在对于传承文化、维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尾联“忆昨经过处,离今二十年。”则是作者回顾过去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忆昨”指的是回忆过去的事情,“经过处”则是指曾经经历过的地方或事件。“二十年”则是指自从离开那个地方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这两句诗通过对时间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以及对那段友谊的珍视。

尾联“因君访生死,相识几人全。”则是作者在结尾处提出的关于生死的问题以及对于交友的看法。“因君访生死”指的是因为要了解生死问题,所以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里的“因君”指的是因为要寻求生死的答案而结识了这些人。“相识几人全”则是指在这段交往中,能真正理解并关心自己的朋友并不多见。这里的“全”并非完整之意,而是强调了真正的知己难求。

这首诗从始至终都在探讨生死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联提出写作缘由,颔联具体描绘荆湘地区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颈联进一步探讨了荆湘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点以及德高望重的长者的影响。尾联则通过回忆过去的一段经历以及对朋友的珍视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友情和人际关系的独特看法。整首诗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广阔,值得细细品味与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