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
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
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句,准确把握诗中展现的形象;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同时还要结合全诗的主题思想进行赏析。

“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首句点名重阳节,交代了时间。“楚”指荆州,这里代指诗人所在的州城;“万”指多,重阳节时文人雅集,十分热闹。“群公”即官员们,“赏宴”指宴会。

“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二句写宴会的情景。“休沐”指休息沐浴,古代官制规定官员每五日洗沐一次,逢有喜庆之事可以免沐。“休沐暇”指因休假而闲暇。“菊”指酒名,“杯”指酒器,“菊酒杯”泛指酒杯。

“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三句写宴会中的闲情逸致,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逸思”,悠闲自在的思绪,指诗人的闲适心情;“高秋”是秋天的意思。“发”指兴起。“落景”,指夕阳西下。“催”指催促、催促人。“欢情”指快乐的心情,“落景”则暗含了时光易逝之意。

“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四句写宴会上其他人的无趣,并以此衬托自己与众人不同,自谦不如他人。“国人”指在座的宾客,“咸”即都,“少和”即没有和声,“才”指才能。“遥愧”指自愧不如,“洛阳才”指的是汉魏时期的著名辞赋家张衡,这里用来表示自谦。

【答案】

楚(荆州)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

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

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

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

赏析:

《和贾主簿弁九日登岘山》是晋代诗人王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重阳节日为题,描绘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全诗八句四十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二句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中间四句描写了宴会的盛况,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