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开成南雍州。
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
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词语含义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和重点词、句来理解词语含义和诗歌内容。
本诗前四句是写登城所见。首句“汉江”,指汉水。汉水南流到襄阳时,江面开阔,成为南雍州,这是用典。次句“江涨”点出时间,即春初时节,江水上涨,形成大湖,这就是“南雍州”。第三句“才子”指有学问的人,诗人在这里借指襄阳城中的士人。这句是说:春天到了,才子们都来到这高楼之上,放眼纵目,尽情骋目远望。“乘春”二字写出了他们的心态和所处环境。第四句“群公”,指在朝为官的显要人物,这里泛指地方官绅。句中之“暇日”是指闲暇之时。这两句写出了襄阳地方官吏闲居无事,心情舒畅,因而登高赏景。
中间四句是写登楼所见。五、六两句紧承上文,描写楼台晚照时的景象。青山环抱的郭城里,楼台倒映在碧绿的水面上,景色十分优美迷人。“晴骄”“罗绮”都是描写楼台周围景物特点的词语。“骄”字形容楼台周围树木葱茏繁盛,枝叶婆娑多姿;“罗绮”“晴”字形容楼台建筑精美华美,色彩鲜艳。
最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见的夜景。七、八句写月光照耀着江面,波光粼粼,明月在水中游动,好像被神女的玉手托起。“向夕”即傍晚时分,“摇”字写出了月亮在水面荡漾的动态,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浩渺无边;“疑神女弄珠游”是说月光照在波纹上,好似仙女手持明珠在水中嬉戏游玩,写出了月光如水,波光粼粼,美丽动人的情景。
整首诗写襄阳士人登高望远、欣赏美景的惬意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光的喜爱之情。
【答案】
译文:
县城往南汉江流去,江水涨满了便成了南雍州。
才子们趁着春天到来的时候,登上这座高楼尽情欣赏美丽的山水。
青山环绕的郭城里楼房林立,楼台倒映在绿色的湖水之上。
傍晚时楼台映照着青山绿水,罗绮般的彩云映衬着晴朗的江水。
夜色中的明月在江中荡漾,仿佛被女神的手托着在江水中游荡。
赏析:
这是一首咏景诗。全诗以楼观为主体,将楼台与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写得十分优美动人。开头一句就写了汉江流去,汉江在襄阳城南汇成大湖,成为南雍州。这不仅是地名,也是作者的用意所在。接着又写登楼所见的美景:汉江之水上涨,形成了大湖,于是楼台倒映在湖水之中。楼台四周青山环绕,树木郁郁葱葱,楼台倒映在湖水之中,使景色更加幽雅秀丽;楼台周围绿树成阴,楼台倒映在绿水之中,使景色更富于生气。最后写夜晚月光照临江面,波光粼粼,明月在江中游动,好像是被仙子手捧明珠,把江水都照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