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解析】
本诗为五言律诗,是诗人在羁旅途中所作的即景抒怀之作。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第一句点出时间:十日一理发;第二句点明地点:长安;第三句点明人物:自己。这几句写出了旅途中的生活状况。“十”与“旬”古通,十天为一旬,一旬为一月,故“十日一理发”即“每月一次理发”。长安城中的理发店很多,而作者选择在长安理发,也反映了其当时的生活状态。“三旬九过饮”,意思是三个月才吃一次肉,三年才喝一次酒。这是作者对自己在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身在繁华的长安,却过着贫贱的生活。“每食惟旧贫”,意思是每次吃饭都是吃的旧粮,可见其贫困之极。“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失名”“得意”皆指自己的境遇而言,意谓自己无才无名,无人赏识;而自己有才得志时,人们却争相与之结交。“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恬翼”“躁鳞”均喻人的性格特点,意谓直木虽生有翅膀,但因木性刚直,故不能飞翔;平静的流水没有躁动的鳞甲,但因水势平缓,故能游动。这里借物喻人,表明了自己虽有才能,却不能施展。“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喧竞”即喧嚣竞争。“场”同“常”,指社会。“君子身”指有德之人。此句意谓:我才知道社会的喧嚣竞争中,没有人能够像君子一样清心寡欲、安贫乐道。“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野策”,野草编成的鞋,比喻简陋的衣服;“藤竹轻”、“山蔬薇蕨新”分别描写了衣着和食物。此二句写出了作者在野外生活的艰辛。“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潜歌”即低声吟唱,表示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能保持高洁的品格。“归去来”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回归自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低声吟唱着回到自然中去,外面的风景才是真的。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