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
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
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
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
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
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
- 注释: 描述的是天台山的地理特征和其美丽的自然景象。
- 赏析: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天台山之高峻,还用“赤城霞”形容天空的颜色,增添了一种壮丽而神秘的氛围。
第二句:“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
- 注释: 询问为何要除去山上的杂念和妄想的花朵。
- 赏析: 这里的“扫”和“除”都暗示了一种去除或净化的行动,表达了通过观照自然来洗涤心灵的愿望。
第三句:“何以洁其性,滤泉去泥沙。”
- 注释: 如何清洁自己的本性,去除杂质。
- 赏析: 通过比喻,将纯净的心比作清澈的泉水,强调洗净心灵的纯洁性。
第四句:“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
- 注释: 描述灵境中万物都是直的,没有弯曲之物(指非自然状态)。
- 赏析: “直”在这里象征着正直、纯粹和无暇。这一句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一切自然而纯真。
第五句:“月中见心近,云外将俗赊。”
- 注释: 在明月下,心灵显得更接近;在远离尘世的地方,世俗之事显得遥远。
- 赏析: 这句诗通过描绘在月光下心灵变得清晰,以及在云之外世俗事物变得更加模糊,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第六句:“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
- 注释: 山中的野兽守护着寺庙(方丈),而山中的猿猴则捧着袈裟。
- 赏析: 这里通过动物的行为展示了山林的宁静与和谐。山兽和猿猴作为山林的守护者和使者,反映了自然界生物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七句:“遗身独得身,笑我牵名华。”
- 注释: 独自遗世独立,却依然保持内心的清静和纯粹,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 赏析: 通过对比,诗人表明真正的修行在于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世俗的欲望,而非外界的物质成就。这种心态反映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天台山的自然景观和个人心境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超然物外、内心清净的追求。通过具体的自然意象,如“赤城霞”、“山兽”、“山猿”,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寻求精神解放和纯粹的心灵体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