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义不重金,曲高和寡勿知音。
今时志士还如此,语默动用迹难寻。
所嗟世上歧路者,终日崎岖狂用心。
平坦旃檀不肯收,要须登险访椿林。
穷子舍父远逃逝,却于本舍绝知音。
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秤卖他人金。
心无相,用还深,无常境界不能侵。
运用能随高与下,灵光且不是浮沉。
无相无心能运曜,应声应色随方照。
虽在方而不在方,任运高低总能妙。
亦无头,复无尾,灵光运运从何起?
只今起者便是心,心用明时更何你。
不居方,无处觅,运用无踪复无迹。
识取如今明觅人,终朝莫慢别求的。
勤心学,近丛林,莫将病眼认花针。
说教本穷无相理,广读元来不识心。
了取心,识取境,了心识境禅河净。
但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
劝且学,莫为师,不用登高向下窥。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其内容和意义如下:

译文:

古人看重道义而不看重金钱,
曲高和寡,无人知晓他们的声音。
现在志士仍然保持这种品质,
但言语行动难以找到踪迹。
感叹世上歧途者,
终日奔波,狂心难安。
平坦之路不愿停留,
要上高山探寻。
贫穷的人舍弃父亲远走他乡,
却失去了本家的知音。
贫女宅中有无价之宝,
却愿意将它们卖与他人。
内心没有贪念,
用功更深,
无常境界不能侵犯。
能随高就低,灵光不会沉浮。
无心无相能运曜,
应声应色随方照。
虽有高低,却不在高低之中,
任运高低都能妙。
也没有头尾,
灵光运转从何起?
只今起者便是心,
心用明时更何求?
不居高,也不处下,
运用无踪复无迹。
识取如今明觅人,
终日莫慢别求的。
勤学近丛林,
莫将病眼认花针。
说教本穷无相理,
广读元来不识心。
了取心,识取境,
了心识境禅河净。
但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
劝且学,莫为师,
不用登高向下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古代与现代的不同价值观,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超过金钱,以及个人内心的修行远比外在的成就更为重要。通过对古人和今人行为的对比,诗人展示了时间变迁下的人性变化。

诗中“古人重义不重金”一句反映了过去人们重视道德、精神追求胜过物质享受的观念。而“今时志士还如此”则表明尽管时代在变,但依然有许多坚持原则的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原则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寻找。

接下来的几行诗描绘了那些在世俗中挣扎、不断奔波的人们。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境遇,但却有着相似的困扰——那就是内心的焦虑无法得到真正的平静。这种焦虑源于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在意,以及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问。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它鼓励人们放下对物质的追求,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修为。这种观点认为,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内在的平和与智慧。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一个人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纷扰,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最后几行诗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它指出,只有当内心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宁静与清晰,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这种理解超越了一切表面现象,包括那些看似重要但实际上无关紧要的事物。

这首诗通过对古今人物的对比,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价值、追求与心态之间的关系。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成就。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宝贵,因为它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迷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