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源不用金刚钻,剑刃之中错下锥。
向前来,莫人我,山僧有曲无人和。
了空无相即法师,不用绫罗将作幡。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议。
自家坏却真宝藏,终日从人乞布衣。
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一波成。
但能当境无情计,还同水面本地平。
应大躯,应小躯,运用只随如意珠。
被毛戴角形虽异,能应之心体不殊。
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
凡夫只是未曾观,那得自轻而退屈。
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
什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
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长不歇。
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
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烛无形对。
设使任持浮幻身,运用都无舌身意。
这首诗是一首歌行的翻译,其内容大意如下:
- 平源不用金刚钻,剑刃之中错下锥。
- 译文:在平坦的地方,不必用金刚钻去开凿岩石,因为那里没有石头需要破碎。
- 注释:金刚钻是用于破碎硬质材料的钻头;“错下”意味着错误地使用工具。
- 赏析:这里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即在某些地方,自然的力量足够强大,无需人为干预。
- 向前来,莫人我,山僧有曲无人和。
- 译文:向前走来时,不要进入我的领地,因为我有自己的音乐和旋律,不需要别人的参与。
- 注释:这里的“曲”可以理解为某种独特的风格或音乐;“和”在这里可能是指与他人的配合或和谐。
- 赏析: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强调了个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 了空无相即法师,不用绫罗将作幡。
- 译文:一旦领悟到空的本质,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无需华丽的服饰和旗帜来装饰自己。
- 注释:“了空”是指认识到事物的虚无本质;“幡”通常用来表示佛教的象征物。
- 赏析:这两句强调了禅宗中的核心思想——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议。
- 译文:《金刚经》中有句话,让人感到非常惊奇,深刻而难以理解。
- 注释:“大希奇”是指非常令人惊奇的事物;“大人幽邃不思议”指的是深邃而难以捉摸的境界。
- 赏析:这句话可能是在引用《金刚经》中的某一句话,强调了经典中的智慧之深奥。
- 自家坏却真宝藏,终日从人乞布衣。
- 译文:自己放弃了真正的财富(可能指内心的财富),却每天向别人索取布料衣物,以求生存。
- 注释:这里的“真宝贝”可以理解为内在的精神财富;“乞布衣”意味着向别人求助。
- 赏析:这反映了一种自我牺牲和对外界依赖的心态。
- 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一波成。
- 译文:追求外在的境界和名声会导致虚假的情绪产生,就像水面上波纹的形成一样自然。
- 注释:这里的“妄情”指的是虚妄的情欲;“只如水面一波成”形容事物自然而然地形成。
- 赏析: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于过度追求物质和名誉的警惕,强调了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 但能当境无情计,还同水面本地平。
- 译文:只要能够在面对环境时保持冷静,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像水面上的波纹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 注释:这里的“当境”指的是面对环境;“无情计”意味着不被外界情绪影响。
- 赏析:这两句强调了内心平和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独立性。
- 应大躯,应小躯,运用只随如意珠。
- 译文:无论身体的大小如何,都可以根据需求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就像手中的如意珠可以随意转动一样。
- 注释:这里提到的“如意珠”是一种古代的饰品,象征着随心所欲的能力。
- 赏析:这表达了灵活运用自己能力的观念。
- 被毛戴角形虽异,能应之心体不殊。
- 译文:尽管外形各异(比如狮子、大象等),但能够应对不同情况的心和体是一致的。
- 注释:这里强调了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 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
- 译文:当眼睛看到(各种现象)的时候,即使是一千天、一万种形态也不能逃脱影子的本质。
- 注释:这里的“应眼时”可以理解为面对视觉体验;“若千日,万像”表示无数的视觉体验;“逃影质”意味着无法逃避影子的本质。
- 赏析:这表达了对视觉经验的一种批判性思考,强调观察和感受应当超越表象,触及事物的本质。
- 凡夫只是未曾观,那得自轻而退屈。
- 译文:普通人只是没有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怎么能因为自卑而退缩呢?
- 注释:“未曾观”意味着未能深入观察或理解;“自轻而退屈”表示因为自卑而放弃。
- 赏析:这反映了一种自信和勇气,鼓励人们不应因缺乏见识而自卑。
- 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
- 译文:当耳朵倾听时,无论是细小的声音还是宏大的声音都足够,因为听觉本身就很宽广。
- 注释:“幽谷”指的是深远而宁静的地方;“无不足”意味着听觉的宽广。
- 赏析: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观念,认为人的感官能力是无限的。
- 什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
- 译文:四面八方的钟鼓同时响起,光辉的光芒不断传承下去。
- 注释:“什方”可能指的是四面八方;“钟鼓一时鸣”意味着同时发生;“灵光运运”指的是光明或智慧的传播。
- 赏析:这表达了一种普遍联系和持续传承的理念。
- 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长不歇。
- 译文:当心意相通的时候,应该摒弃分别心,如同明亮的烛火照亮一切并持续不断。
- 注释:“应意时”指的是心意相通的时刻;“绝分别”意味着消除了主观的区分;“森罗”指的是众多的事物;“长不歇”表示持续不断。
- 赏析:这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主观偏见,实现更广泛理解和共鸣的观念。
- 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
- 译文:透过山河和石壁的缝隙,可以看到光亮虽然时常闪烁,但最终会归于寂静和消失。
- 注释:“透过”指的是从外部看;“山河石壁间”指的是自然的屏障;“要且照时”意味着虽然有时明亮;“寂灭”表示最终的平静和消失。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体现了自然美与内在平静的关系。
- 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烛无形对。
- 译文:境域本来就是虚空的,没有必要害怕它,因为它总是以无形的形式存在。
- 注释:“境自虚”意味着境域本身是虚无的;“终朝”表示整天或连续的一天;“照烛无形对”指的是光明照耀而无实体。
- 赏析: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思想,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万物的本质是空无的。
- 设使任持浮幻身,运用都无舌身意。
- 译文:如果任由自己持有虚幻的身体(即执着于世俗的欲望),那么运用这些身体的能力(如语言和意志)都将是没有意义的。
- 注释:“浮幻身”指的是虚幻不实的身体;“舌身意”指的是通过言语和思维控制的行为和意图。
- 赏析:这句诗强调了放下世俗欲望的重要性,以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