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曾共惜分阴,暗学相如赋上林。
到此敢逾千里恨,归家且遂十年心。
疏愚祗怯膺门险,浅薄争窥孔室深。
一顾傥怜持苦节,更令何处问升沉。

注释:

碧山曾共惜分阴:曾经和碧山共同珍惜着时光。

暗学相如赋上林:暗暗学习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到此敢逾千里恨:到这里敢跨越千里的遗憾。

归家且遂十年心:回家后,我终于实现了十年来的愿望。

疏愚祗怯膺门险:疏放而不拘小节的人,只是害怕面对高门大阀。

浅薄争窥孔室深:肤浅的人争相窥探儒家经典的深邃。

一顾傥怜持苦节:一旦得到一次关注,也许就怜悯我的坚持。

更令何处问升沉:又让我去哪里询问自己的得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虢州献杨抑的一首五言诗,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态度以及坚守信念的决心。

首联“碧山曾共惜分阴,暗学相如赋上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以及他渴望像司马相如一样创作出传世佳作的志向。这里的“碧山”可能是指他所在的环境或心境,而“暗学相如赋上林”则意味着他默默学习并模仿司马相如的辞赋,希望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颔联“到此敢逾千里恨,归家且遂十年心。”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虽然身处异地,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事业的追求。这里的“逾千里恨”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而“且遂十年心”则表明他已经在外地度过了漫长的时间,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颈联“疏愚祗怯膺门险,浅薄争窥孔室深。”则是对诗人自身性格和学识的自评。他认为自己虽然不拘泥于世俗,但却害怕面对高门大阀,而那些肤浅之辈则争相窥探儒家经典的深邃之处。这里的“膺门险”可能指的是面对高门大阀时的畏缩,而“孔室深”则形容儒家经典内容的深厚。

尾联“一顾傥怜持苦节,更令何处问升沉?”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忧。他认为只要能得到一次关注,也许就能够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然而,他也担心这种关注可能只会让他面临更大的困境和挑战,因此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还令何处问升沉”。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于名利看淡的态度以及坚守信念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个人的价值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