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
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
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八月十五夜看月
注释:
- 亭亭千万里:形容月亮高悬,光芒万丈。亭亭,指高耸、直立的样子;千万里,夸张其距离之远。
- 三五复秋中:指的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这个时候月亮明亮。
- 此夕光应绝:这个夜晚的月光应该很暗淡(因为中元节期间,人们祭祀鬼魂,通常不进行户外活动,所以月光会暗)。
- 常时思不同:平常时候思念的人或事物与此时此刻有所不同。可能是因为思念的对象不在附近,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心情的变化。
- 九霄微有露:九天之上(即天宫)微微有些露水。这里的“露”指的是星星。
- 四海静无风:四海内外(四海)安静,没有风。这里的“风”是指自然界的风。
- 惆怅逡巡别:依依不舍地离开。
- 谁能看碧空:谁又能欣赏这美丽的夜空呢?“碧空”在这里指的是清澈的星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一个特定节日夜晚观月的景象。诗中的月亮高悬于天际,照亮了整个大地,而在中元节期间,由于人们通常会避免外出,使得月亮显得更加明亮和清晰。诗人通过比较“此夕光应绝”与“常时思不同”,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特殊时刻的独特感受,以及与平常不同的思念之情。此外,诗中还描写了天上星星点点,以及四周宁静无风的场景,进一步衬托出月亮的美丽与宁静。最后一句“谁能看碧空”表达了诗人对于能欣赏这样美景的人的渴望,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孤独夜晚的寂寞感受。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