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渐觉雁声疏,新月微微玉漏初。
海峤只宜今日去,故乡已过十年馀。
发稀岂易胜玄冕,眼暗应难写谏书。
阁下群公尽高思,谁能携酒访贫居。
冬夜书事寄两省阁老
天寒渐觉雁声疏,新月微微玉漏初。海峤只宜今日去,故乡已过十年馀。
发稀岂易胜玄冕,眼暗应难写谏书。阁下群公尽高思,谁能携酒访贫居。
注释:
1.天寒渐觉雁声疏:天气渐冷,感觉听到的鸿雁叫声越来越稀疏。
2.新月微微玉漏初:月亮刚出来,月光下的影子在玉制计时器上显得非常模糊。
3.海峤只宜今日去:山海之间的景色只适合今天去看。
4.故乡已过十年馀:已经过去十年多了。
5.发稀岂易胜玄冕:头发稀少,怎么能承受得起那顶黑色官帽呢?
6.眼暗应难写谏书:眼睛看不清东西,难以书写奏章。
7.阁下群公尽高思:朝廷上的众位高官都有高远的志向和智慧。
8.谁能携酒访贫居:有谁能够带着美酒去拜访贫穷的住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冬天的一个夜晚写给两位阁老的诗,表达了他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首句“天寒渐觉雁声疏”,描绘了寒冷的天气中,人们感受到的雁叫声逐渐稀疏的情景。这里的“天寒”二字直接点明了季节,而“渐觉”则暗示了这种感受的逐渐加深。雁声的稀疏,可能是由于天气寒冷,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心情的变化。
次句“新月微微玉漏初”,则是对时间的一种描绘。新月刚刚出现,月光映照下的玉漏壶(古代的计时器)也显得格外清晰。这里既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又通过玉漏壶的细节,展现了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
第三句“海峤只宜今日去”,则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海峤之地,可能是指远方或他乡,诗人在这里用“今日去”来形容自己只能留在当下,无法再回到过去。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感叹,也是对美好回忆的留恋。
第四句“故乡已过十年馀”,则是对时间和空间距离的感受。十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故乡的景象也在变化,诗人对此感到感慨和思念。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更是对家乡变迁的感慨。
第五句“发稀岂易胜玄冕”,则是对自己年岁增长的一种自嘲。头发稀疏,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高官的职位,这是对现实的无奈和自嘲。然而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政治生涯的执着和坚持。
第六句“眼暗应难写谏书”,则是对自己视力下降的一种描述。眼睛看不清楚,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清晰地撰写奏章,这是对个人能力衰退的现实感慨。然而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七句“阁下群公尽高思”,则是对朝廷中其他大臣的一种赞美。他们都有着高尚的志向和智慧,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种赞美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地位的认可,也反映了他对朝廷中其他大臣的尊重和钦佩。
第八句“谁能携酒访贫居”,则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诗人感叹自己的地位已经不足以让他有机会去拜访那些贫苦的人,这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感慨。然而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时间空间的描述以及对现实无奈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自己责任和使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