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阁锦城中,馀闲访梵宫。
九层连昼景,万象写秋空。
天半将身到,江长与海通。
提携出尘土,曾是穆清风。
注释:
和段相公登武担寺西台 —— 和:跟,与;段:指段文昌,字希声,号武担山人,唐代诗人,官至中书舍人。此诗当作年在长安作。
开阁锦城 —— 指唐长安城的东门,因为唐代长安城有东西两市,而锦城即东市,所以用锦城来代指长安城。
馀闲访梵宫 —— 馀闲:闲暇之余;梵宫:指佛教庙宇。
九层连昼景 —— 九层:指佛塔。昼夜景色,形容佛塔之高。
万象写秋空 —— 万象:指万物景象;写:描绘。秋天的天空景象。
天半将身到 —— 天半:指天空一半;将:将要;身:指身体。指登上佛塔,接近天空。
江长与海通 —— 长:指长江;海:指大海。长江与大海相接,形容地势高峻。
提携出尘土 —— 提携:提起,扶起;出:超出;尘土:指世俗的尘埃。走出世俗的尘埃,意喻出仕做官。
曾是穆清风 —— 穆清风:晋穆帝司马聃小名,因慕清风吹过竹林而改称“清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兼写人的七绝。全诗四句,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之中。首两句写登台所见,中间四句写登台所感,最后两句写因登台所生之意。
首句“开阁锦城中”,开门见山,点明题面。锦城即成都,是当时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也是指成都的东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引《华阳国志》:“蜀郡成都县,古曰锦官城。”成都东门有武担山,山上建有寺庙。诗人从长安乘船沿江而上到了成都,来到武担山游览,登上了山顶的寺庙(西台),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第二句“馀闲访梵宫”。“馀闲”是说时间不紧,可以随意游玩。“闲”,悠闲自在,不慌不忙的意思。“访梵宫”,指的是游赏寺庙。“梵宫”是佛教专称,泛指寺庙建筑。“馀闲”二字,既写出诗人游赏时心情轻松惬意,又透露出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之情,表现出一种高雅脱俗的气质,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第三、四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在这里通过“九层连昼景,万象写秋空”这两句话,描绘了佛塔之高、秋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佛塔的赞美之情。“九层连”形象地写出了佛塔的高大壮观。“万象写秋空”则描绘出了佛塔之上秋日的景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第五、六句,诗人把视线转向了江面。“天半将身到”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站在佛塔之上俯瞰江面的情景。“天半”指的是天空的一半,也就是佛塔所处的高度。“将”是动词,意思是靠近、接近。“江长与海通”则形象地描绘出了江水与大海相连的景象。这里的“长”和“海通”都是形容词,用来描述江水与大海之间的距离之远。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不仅要追求个人事业的成功,还要追求精神世界的广阔。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提携出尘土”中的“提携”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佛门文化的敬仰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佛门弟子的关爱之情。“曾”字则表明了一种过去式,诗人在此刻回想起了自己曾经出仕做官的日子,那时的自己也是充满了朝气和活力。“穆清风”中的“穆”字,既可以理解为庄重肃穆,也可以理解为充满正气、正直无私。总之,这里的“穆清风”既是指诗人自己曾经的品德操守,也是指佛门弟子那种纯净无暇的品质。整首诗通过对佛塔、江面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