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省风俗,布惠迨高年。
建隼出浔阳,整驾游山川。
白云敛晴壑,群峰列遥天。
嵚崎石门状,杳霭香炉烟。
榛荒屡罥挂,偪侧殆覆颠。
方臻释氏庐,时物屡华妍。
昙远昔经始,于兹閟幽玄。
东西竹林寺,灌注寒涧泉。
人事既云泯,岁月复已绵。
殿宇馀丹绀,磴阁峭欹悬。
佳士亦栖息,善身绝尘缘。
今我蒙朝寄,教化敷里廛。
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
心当同所尚,迹岂辞缠牵。

【注释】

春月:春天的月光。观省:视察考察。属城:指临川郡治所在属城,今属江西省吉水县。始憩:开始休息。东西林:指东林寺、西林寺。精舍:佛寺中修行者居住的地方。时:指时间。因时:顺应时节。风俗:社会风尚。布惠:布施恩惠。建隼:筑隼(fēng),这里指修葺房屋。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是庐山的别称。建隼出浔阳,整驾游山川,这句说在春天里修葺好房屋,然后驾车游山玩水。白云: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敛晴壑:收敛晴朗的天空。群峰列遥天,这两句写远眺所见的山景。嵚崎(qīn ji qǐ)石门:指庐山的岩石和山门。杳霭香炉烟,这两句写云雾缭绕,香烟袅袅的景象。榛荒屡罥挂,偪侧殆覆颠,榛莽丛杂之处常常有鸟被挂住,险峻之地几乎要压到山顶上。方臻释氏庐,时物屡华妍,这两句写到达了佛庐,观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色。昙远:即昙超,南朝僧人。昔经始,于兹閟幽玄,这两句说他以前在这里开凿石窟,如今已关闭多年。东西竹林寺:位于庐山西北的东林寺和西林寺。东西:指左右两边。殿宇馀丹绀,磴阁峭欹(qī qi)悬,这两句写寺院建筑宏伟,台阶陡峻,危悬欲断。佳士亦栖息,善身绝尘缘,这两句写文人雅士也到这里来隐居,他们修身养性,与尘世隔绝。今我蒙朝寄,教化敷里廛,我这地方受到朝廷的委托,教化广施于民间。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这两句说只要道理通达,即使处理事务没有偏失。心当同所尚,迹岂辞缠牵,这两句说心意应当相同,行为难道可以推辞纠缠。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点明时间、地点、目的。“春月”点出季节,“观省属城”,即视察考察属城的政事。“始憩东西林精舍”,说明诗人在庐山逗留下来,开始了对佛教圣地的游览。颔联“因时省风俗,布惠迨高年”两句,说明他巡视属地,是为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建隼”一句写登山游览的情景,用“建隼”二字,既表明时间是在早晨,又写出了山势的陡峭;“整驾”二字,则表现了诗人从容不迫的神态;“游山川”三字,则点明了游览的目的。以下各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前面所写的景物加以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如“白云”、“晴壑”、“群峰”、“山门”诸句,都是写近景;而“嵯峨”、“窈窕”、“峥嵘”、“突兀”诸句,则是写远景。此外还有“青松”、“红药”、“翠竹”等名贵植物以及“香炉”、“猿鹤”等动物点缀其间,更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情趣。颈联“嵚崎石门状,杳霭香炉烟”二句写远望所见之景。“嵚崎”,高峻的样子,形容庐山的岩峦奇秀。“杳霭”两句写云雾缭绕,香烟缥缈,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五、六两句写诗人登上山巅之后所看到的景象:“榛荒屡罥挂,逼侧殆覆颠。”这是说山林荒芜,经常有鸟被挂住。“方臻释氏庐”,“方臻”,恰好抵达的意思,说明已经到了佛庐;“释氏庐”指佛寺。“时物屡华妍”,“时物”,指美好的事物。“华妍”指美好而艳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正好来到了佛庐,看见的美好的事物接连不断。“昙远”二句,写佛庐的情况,“昙远”即昙超,南朝僧人。(公元453—510)他是南北朝时著名的佛教学者,曾任梁代国子监祭酒、南徐州从事、南兖州刺史等职。据《续高僧传》卷一记载,昙超曾在庐山讲经说法。《旧唐书》卷八十六记载:“昙超尝于庐山开山结社,栖禅栖遁之所。”这两句说从前他曾在这个地方开凿石窟,如今已经关闭多年了。最后四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东西竹林寺,灌注寒涧泉。人事既云泯,岁月复已绵。殿宇馀丹绀,磴阁峭欹悬。佳士亦栖息,善身绝尘缘。”意思是说:东西林寺和西林寺,是佛寺中的两座著名寺院。它们曾经是人们饮水灌田的地方,如今早已废弃不用了。这些寺庙虽然还保留着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但是人迹罕至,已经荒凉不堪了。至于那些隐居在此的文士们呢,他们也像鸟儿一样纷纷飞走,不再留恋人间的红尘俗事了。这首诗以山水胜景为题材,着重描写庐山的秀丽景色和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它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想象,把庐山的自然风光刻画得细腻入微、栩栩如生。同时,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它善于捕捉典型细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形象鲜明、富有诗意;而且语言优美、流畅,读来琅琅上口。总之,这首诗是一首优秀的写景之作,也是唐代诗歌中描写山水风景的优秀代表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