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
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
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
嵚骇风雨区,寒知龙蛇穴。
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
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突然从喧闹的郡邑中走出来,又遇上了三伏天的炎热。
- 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山上的景色清新美丽,石头缝隙中的寒泉水清澈见底。
-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花的香气像是天上的事情一样,而松树和竹子则是人间的事物。
- 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殿宇分别在山岚和山顶上分列着,石阶通向悬崖峭壁处也极其险峻。
-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黄昏和旭日交替之际,我攀爬至高处进行观察,看到了幽暗和明亮之处都得以领略。
- 嵚骇风雨区,寒知龙蛇穴。——山峰峻峭如同被风雨惊吓,深谷中寒冷的地方知道龙蛇藏身之所。
- 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我的心志保持淡泊宁静,境界中一切虚幻和杂念都会消失。
- 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经历世事难道不是大道吗,不为了世俗的车辙而感到厌倦。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描绘了他游览琅琊寺时的景象。诗中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超脱俗世的向往。
“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描述了诗人离开喧嚣的城镇,来到清凉的山林中,感受到了三伏天的热气。这里的“郡邑喧”和“三伏热”都是对城市繁华和夏季炎热的描述,与山林的清凉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向往自然的心境。
“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宁静美景。诗人在石缝中发现了清澈的泉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纯洁和宁静。这里的“清景”和“寒泉”都强调了山间的纯净和清凉,与城市中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则将花香与天界联系起来,表示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诗人也将松树和竹子比作人间的存在,表明它们与自然和谐共存,不受世俗影响。这里的“天界”和“人间”都是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间的珍视。
“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描述了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结合。诗人登上寺庙,发现它的位置高耸入云,周围的山峦和峡谷都显得清晰可见。这里的“殿分岚岭明”和“磴临悬壑绝”都强调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使得整个场景更加壮丽和壮观。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则表达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攀登至高处进行观察的过程。他看到了日出和日落的美景,以及山间不同层次的光影变化。这里的“昏旭”和“幽显”都是对时间变化的描绘,而“穷陟降”和“尽披阅”则强调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入探索和观察。
最后两句“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总结了诗人的内心体验。诗人通过观察自然和体验山林,达到了内心的平和和清净。这里的“情虚澹泊生”和“境寂尘妄灭”都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对琅琊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山水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宁静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