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
何为地上衔泥滓,衔泥虽贱意有营。杏梁朝日巢欲成,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
翻遭网罗俎其肉,未若衔泥入华屋。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译文】

燕子衔泥筑巢,叫声“喽喽”,尾羽湿漉漉,秋天去了哪里呢?春天回来又相见,难道会断送高飞碧云里? 为何地上衔泥滓,衔泥虽贱意有营。杏梁朝日巢欲成,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翻遭网罗俎其肉,未若衔泥入华屋。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

注释:

  1. 燕衔泥:燕子衔来泥土筑巢。
  2. 喽喽:燕子的叫声。
  3. 秋去:秋天过去了。
  4. 春来复相见:春天回来了,它们又会相见。
  5. 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难道不会高飞到天边的白云中去吗?
  6. 何为地上衔泥滓:为什么在地上衔取泥巴呢?
  7. 衔泥虽贱意有营:虽然衔泥很卑微,但心中却有谋划。
  8. 巢欲成:巢快要建成了。
  9. 百鸟畏人林野宿:其他的鸟儿害怕到林中或野外去栖息。
  10. 网罗俎其肉:遭受到网捕和割杀。
  11. 未若衔泥入华屋:不如衔泥进入华丽的房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燕的诗。作者通过描绘燕儿们筑巢的情景和行为,赞美了燕子的勤劳和聪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物的关爱之情。
    首句“燕衔泥”,直接点明主题,描绘了燕子衔泥筑巢的画面。燕子衔泥筑巢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但在这里却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色彩,表现出了燕儿们勤劳、朴实的品质。
    第二句“声喽喽”,进一步描绘了燕子鸣叫时的情景。燕儿们在筑巢的过程中,不断发出叫声,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们的勤劳和智慧。
    接下来三句“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燕子生活状态的关心。燕子在秋天离去后,不知去向何处;而到了春天,又可以重新相见。诗人不禁感叹:“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燕子能够自由地飞翔在蓝天之中,而人类却无法做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的羡慕之情。
    接下来的四句“何为地上衔泥滓”,“百鸟畏人林野宿”,则是对前几句内容的补充和深化。诗人指出,燕子之所以在地上衔泥,并不是因为地上有泥巴可利用,而是因为它们心中有谋划。其他鸟类都畏惧人类,不敢在树林或野外栖息。而燕子则不同,尽管衔泥很卑微,但它们心中却有谋划,敢于挑战人类的权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燕子勇敢精神的赞赏。
    最后两句“翻遭网罗俎其肉,未若衔泥入华屋”,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指出,燕子被捕捉和宰杀,是因为它们的巢被破坏;而如果它们能进入豪华的房屋,就不会遭受这些厄运。这两句话既揭示了燕子的生活困境,也表达了诗人对燕子命运的同情。
    全诗通过对燕子生活的描绘和对其行为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的关爱之情。诗人以燕子为代表,展现了自然界生物的勤劳、朴实和勇敢精神。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让自然界的生物能够继续和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