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英杰出皇都,携手河梁话入胡。
不是子卿全大节,也应低首拜单于。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借咏史诗的形式讽刺了汉昭帝时期主降派张安世等人的投降主义。全诗通过赞颂张安世的“节义”来揭露投降派的无耻可耻,抒发了自己对投降派的蔑视和痛恨之情。首句点明主题,指出汉家英杰在皇城之都,却“携手话入胡”。第二句紧承第一句而来,进一步写汉昭帝身边的大臣们,他们不是像苏武那样坚持原则、宁死不屈地拒绝投降派的威胁利诱,而是“全大节”,即完全放弃气节,甘当投降派的工具。第三句紧承上文而来,指出投降派不但自己不坚持原则,而且还要向敌人屈服、拜倒。最后一句点出题旨,指出投降派不仅不坚持原则,还敢于向匈奴单于卑躬屈膝。
【答案】
(1)译文:汉朝的英杰都在京城里,一起到了河桥上谈笑。
(2)注释:“汉家”:指汉朝。“英杰”:杰出人物。“入胡”:到匈奴去。“携手”:同乘一辆车。“说”:交谈。“子卿”:指苏武。“全大节”:保持高尚的气节。“拜单于”:向匈奴单于跪拜。“低首”:低着头。赏析:这首诗借歌颂汉朝的名臣张安世而批判了主降派的投降行为。张安世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他一生以忠贞著称,在匈奴与汉朝交战时,他多次奉命出使西域,保卫边境。诗中用“英杰”来形容张安世的品格,表明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用“入胡”形容他的活动范围,表明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意。诗中又用“子卿”代称苏武,表示对苏武的敬仰。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不肯屈服,最后才得以回到汉朝,诗人对此非常敬佩。但诗中又指责这些主降派大臣“全大节”,没有坚守气节,甚至“拜单于”,表现出对这种投降行为的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