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未遇即衔杯,所贵愁肠得酒开。
何事山公持玉节,等闲深入醉乡来。
咏史诗高阳池
古人未遇即衔杯,所贵愁肠得酒开。
何事山公持玉节,等闲深入醉乡来。
注释:
- 未遇: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或机会。
- 衔杯:手持酒杯,形容饮酒作乐。
- 愁肠:指内心的忧愁和烦恼。
- 山公:晋朝的山简,以饮酒著称。
- 玉节:古代官员的标志物,这里指官职。
- 深:深深,表示程度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古人未遇即衔杯”,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或机会时,他可能会选择饮酒作乐。这里的“衔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酒的热爱。接着诗人写到“所贵愁肠得酒开”,强调了在忧愁之中,酒能打开愁结,使人得到释放。这里的“愁肠”指的是内心的忧愁和烦恼。而“得酒开”则表明了酒能够化解人的痛苦,让人重新获得快乐。
诗人并未止步于此,他在第三句中提出了一个反问:“何事山公持玉节,等闲深入醉乡来?”这里的“山公”指的是晋朝的山简,以其饮酒闻名。诗人通过提问,暗示了即使是有才华的人(山公)也会因醉酒而忘记自己的职责,沉溺于酒色之中。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那些只顾享乐、不思进取之人的不满和批评。
最后一句“等闲深入醉乡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行为的轻率和不负责任,指出人们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的职责,沉溺于享乐之中。整首诗通过对古人饮酒行为的描写和对其后果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咏叹古人饮酒的行为,引发了对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敏感和对现实的关注,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人的一种怀念,更是一种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