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
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

注释:

咏史诗武昌——这首诗是咏叹武昌的。武昌,古称鄂县,今湖北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扼江汉平原之要地,素有“万里长江锁钥”、“九省通衢”之称。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王浚,西晋末年名将,曾平定吴蜀、消灭成汉,后迁镇武昌,封武昌郡公,都督江州七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封陈留侯,食邑五千户。王浚在武昌时,曾大修城郭,筑堤堰,开屯田,兴农桑,使荒废的武昌焕发了勃勃生机。武昌鸿业土崩秋。王浚征伐四方,所向披靡,为天下英豪所敬仰。但他在武昌时也大兴土木,修筑城池,筑堤堰,开屯田,兴农桑,使荒废的武昌焕发了勃勃生机;然而好景不长,他于公元280年被西晋朝廷调回长安任大将军,武昌的繁荣局面也就随之而瓦解。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铁锁,即横铁索。横铁链。相传孙权在赤壁大战前,命大将黄盖用火攻之计。黄盖受周瑜之命前往诈降曹操,约定事成后放火烧船。黄盖率兵至曹军营前诈降,曹操不疑,令其解下船上的铁索,并派兵接应。待黄盖的船队乘风前进时,曹操方知中计,但此时已无计可施。横铁链,就是横铁索的意思。横铁链就是铁锁的意思。据传说,三国时期的东吴为了防备曹操进攻,曾将一条巨大的铁链横放在长江口,以阻止曹军渡江。这条铁链后来被称为“赤壁之战的铁锁”,也叫“赤壁铁锁”。吴王,指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国君(229~252)。字仲谋、仲谋、孙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富春街道)人。东汉末年孙坚次子。建安元年(196年),拜建威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联军于赤壁大破曹操百万雄师,奠定三分鼎立基础,被封吴王。后称帝,改元黄龙,史称吴大帝。吴王画此筹,指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命周瑜等筹划战事。孙权和周瑜等人在赤壁之战前对战事进行了周密的策划,他们利用东风,火攻曹操的水军,大败曹操的水军,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所以,说“铁锁真儿戏”是指赤壁之战前的战策,而不是说赤壁之战本身是一场儿戏。赏析:

《咏史诗武昌》一诗,作者通过赞美王浚在武昌的功绩,表达了对其治下武昌兴盛繁荣的怀念及对他离开后的惋惜之情。首联“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写王浚征讨天下有功,但在武昌却因大兴土木而导致其繁华不再。颔联“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诗人感慨赤壁之战前的战策如儿戏一般,暗示了孙权和周瑜等人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最终成功,巩固了吴国的统治。尾联“谁为吴王画此筹,吴国江山永固长。”抒发了诗人对孙权治下武昌兴盛繁荣的怀念及对他离开后的惋惜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