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无事暂游汾,底事狐狸啸作群。
夜指碧天占晋分,晓磨孤剑望秦云。
红旌不卷风长急,画角闲吹日又曛。
止竟有征须有战,洛阳何用久屯军。
【注释与赏析】
《赠戍兵》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这首诗写于天宝六载(747年),当时高适任彭州刺史,而王昌龄正被贬为龙标尉(今湖南黔阳县),两人在江陵相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边关战事的忧虑和对士兵的关切之情。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汉皇无事暂游汾,底事狐狸啸作群。
夜指碧天占晋分,晓磨孤剑望秦云。
红旌不卷风长急,画角闲吹日又曛。
止竟有征须有战,洛阳何用久屯军。
注释
- 汉皇:指唐玄宗(李隆基)。
- 无事:没有战争任务。
- 游汾:在汾水边游玩。汾水是古代帝王祭祀的地方,这里可能暗指皇帝的游乐活动。
- 底事:为什么。
- 狐狸:《左传》中有“狐裘尨茸”(毛色杂而不纯)的故事,后用以象征狡猾的人或事物,也可能暗指敌军。
- 啸作群:发出叫声集结。
- 碧天:指天空,也常用来比喻朝廷。
- 晋分:晋地的边界,借指边关。
- 孤剑:独自持剑,比喻孤独的将士。
- 秦云:秦地的天空,借指北方边境的天空。
- 红旌:旗子上的红色部分,常用于表示军队。
- 画角:古代军队中用来报时的乐器,这里可能指的是军中号角声。
- 曛:昏暗。
- 止竟:到底。
- 有征:出征。
- 有战:有战争。
- 洛阳:古都名,此处泛指中原地区。
- 久屯军:长时间驻军边疆。
赏析
这首诗是高适在与王昌龄相遇时所作,通过描写边关将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士兵们的生活和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边塞气息和人文关怀。
首句“汉皇无事暂游汾”描绘了皇帝闲暇时的娱乐活动,暗示着国家并未处于战争状态。然而,“底事狐狸啸作群”突然转折,以狐狸的聚集象征敌军的集结,表达了诗人对于边防安全的关注。
“夜指碧天占晋分,晓磨孤剑望秦云”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边关将士们的生活情景。他们夜晚仰望星空,试图预测国家的安危;清晨则手持武器,凝望着北方的天空,期盼着能够保卫国家。这里的“夜指”和“晓磨”都是形象化的描述,展现了边关将士的艰辛和坚韧。
最后两句“红旌不卷风长急,画角闲吹日又曛”通过对旗帜和号角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期待和对和平的渴望。虽然风紧云重,但号角声却显得悠闲自得,这与前文紧张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句既展示了边关将士的英勇无畏,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深沉真挚,通过边关将士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富有诗意和艺术感,值得反复品味。